恒指數次衝擊12000點不果,經歷數星期處於牛熊分界線250日線之上後,上周首次跌破250日線,究竟是否代表港股開始轉弱?
港府最新公布的2002年首季經濟數據,經濟負增長0.9%,遜於市場預期,港府卻維持全年1%增長的預測。據公布的資料,機器及設備等固定投資大減,令到本港經濟增長遜於市場預期。
經濟學上本地生產總值(GDP)是由幾個部份所構成,分別是市民消費(Consumption)、政府消費(GovernmentExpenditure)、私人投資(Investment)及淨出口(NetExport)。由於外圍經濟尚未復甦,特別是美國經濟時好時壞,因此第一季香港出口仍然呆滯。
香港財政赤字日漸嚴重,如果再不改善,就會遭到信貸評級公司把信貸評級調低,那麼香港企業的借貸成本便可能會調升。近日港府已經着手縮減財政赤字,要達成此目的,不外是開源及節流,這令到香港政府的消費增長有限,未能帶動經濟增長。
剩餘的兩個經濟部份便成了香港經濟增長的關鍵,包括市民消費及私人投資。市民消費信心仍然疲弱,香港失業率屢創新高,失業率更達7%以上,比很多歐美國家還要高,這點削弱市民的消費信心,很多小市民都擔心飯碗隨時被打破,因此對於一些耐用品消費,便要再三考慮,特別是房屋需求方面,樓市經歷了5年多調整,至今尚未復甦。市場對房屋的需求,只限於一些交通方便的上車盤,一些大型單位及豪宅,還沒有達到復甦階段。正因為市民收入下降,因此市民對消費轉趨謹慎,有些小市民為了不減生活質素,甚至北上消費,造成南水北流的局面,這樣香港的經濟便不能從中得益。
至於私人投資方面,由於香港不少工業已經北移,因此大型機構在香港的投資已經買少見少,新增的投資主要投資在國內,而不是香港,令到香港機器及設備等固定投資大減,令到2002年首季經濟增長倒退0.9%。
香港經濟屬於外向型經濟,經濟的好壞主要是視乎外圍經濟何時才能改善,但這點有點被動。至於政府消費,理應有所節制,使到財政赤字盡快改善,切忌像日本那樣,大量投資沒有效益的基建項目,令到財政狀況日益轉壞。因此要令香港經濟回復增長,主動的方式是怎樣鼓勵香港市民在港消費,以及鼓勵企業在港投資,從而帶動香港經濟增長。
刑利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