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標準普爾把日本信貸評級降至與意大利同級,引起國際社會莫大關注,事緣意大利是西方國家中以財政混亂、幣值不穩見稱。時至今日,財經專家仍認為意大利的地下經濟(undergroundeconomy)比地上經濟更大,混亂程度可見一斑,如今日本卻淪為與它同級。
但降級噩夢還沒有完,隨着日本經濟不斷下滑,另一家國際信貸評級機構穆迪,對日本信貸評級再多踢一腳,在前日公布的評級報告中,把日本評級一連降兩級至A2。這樣一來,日本的級數比非洲國家如博茨瓦納(Botswana)還低一級,毫無疑問,對日本來說,這一定是奇恥大辱。更可笑的是,該國乃受日本經濟援助的國家之一,怪不得日本自首相以下一眾官員,都向評級機構發出連番抗議,質疑評級機構評估欠公允。
從整體評估趨勢來看,日本信貸地位墮落之速,着實令人驚歎。12年前,日本的信貸評級是全球最強;4年前,日本政府發行的本地債券仍是屬AAA級,10年前擁有AAA評級的銀行以日本佔大多數;但如今日本銀行業已淪為被政府拯救扶助的對象。但隨着評級不斷下滑,政府官員的敏感度變得愈來愈厲害,每次降級都帶來極大的反應,這有點像一個人愈窮愈顧面子。
話說回來,近年因經濟不景,被降級的國家和公司大幅增加,因而抗議聲也此起彼落(包括香港政府在內)。由此帶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就是那些國際性評級機構所做的評級,是否那麼準確和具權威性呢?答案是未必盡然。就以近年發生的財經大事為例,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既深且巨,事發前所有大小評級機構無一家發出絲毫警告,當事件爆發後,卻又來個大降級,但已於事無補。又如去年的Enron破產事件,也是事前得不到任何信貸危機警告,事發後才以降級補救。這正如我們說的「馬後炮」,對投資者毫無幫助。
要進一步探討那些國際評級機構是否準確和公正,首要了解那些機構的組成性質、背景、評審標準等。現今最具權威的評級機構分別是標準普爾和穆迪,再加上一間近年冒起的惠譽(Fitch)共3家,它們基本上控制了國際評級90%的生意。不知不覺造成了一個局面,就是只有這3間公司作的評級才被國際政府和金融界承認,結果任何新進的評級機構根本無法進入競爭,最近美國的證監會(SEC)已開始深入探討是否有壟斷情況。根據以往紀錄,這3間公司所作出的評級幾乎是大同小異,形成了一錘定音的局面。可憐那些被不公平評級的國家或公司,唯一可以抗議的是透過傳媒訴苦而已。
諷刺的是這3間公司都是商營機構,它們豐厚的利潤來自那些請它們評級的公司或政府機構,因為任何公開發債券的機構都需要它們的評級才有機會吸引國際投資者購買。所以,如果公司付了錢而所得評級又不滿意,那就真的「貼錢買難受」。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3間可以斷公司生死的評級機構都是歐美公司,主管的大多是歐美人士,而人是會受本國民意影響的。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