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氣騰騰的蒸饅頭,配上豆漿是一頓美味又簡單的早點。但你又可知常吃的雪白饅頭的來源,原來也有一個故事?而這故事跟我們熟識的諸葛亮有關?除了日日見到的白饅頭,你又可知饅頭原來也可有多個不同的化身,而不是只有一個樣子。
記者:謝翠玲 攝影:楊錦文
傳說饅頭的起源是和諸葛亮有關的。在宋代高承所著的《事物紀源》中,便記載:「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助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麵,像人頭以祀,神亦享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諸葛亮在出兵戰孟獲時,以饅頭代人頭,用羊豬肉為餡,外層包以麵糰做成人頭狀來進行「人首祭」,因而做出了這種食品。而當時的饅頭是帶餡的,跟現代的包子很似,演變下來,饅頭便指沒餡的包,而包子則是夾有餡料。
別看饅頭都是一糰麵糰,古代時的饅頭其實也有蠻多變化的,有多次發酵的平坐大饅頭、四色饅頭、太學饅頭、裏蒸饅頭、雜色剪花饅頭、將麵糰加糖至一蒸表皮就裂開如花的開花饅頭,由餡料、麵皮和做法也有很多花樣。
現代饅頭都是圓圓的,而原來曾有一種形狀奇特的「盤龍饅頭」,這種饅頭還有個傳說。話說宋朝時有個書生姓施,在山上撿得蛇蛋並把牠養大,後來書生離家赴省試,他家的蛇到外乘涼引起村人大驚,卻不能把牠制服。至書生趕回來,才把蛇罵退,官府以為他是妖孽,把他斬首。蛇為了報仇,殺了數十人,官府封書生為護國鎮海侯。因他生前喜歡吃饅頭,便做大饅頭,蛇蜿蜒盤着饅頭死去,這也成了盤龍饅頭的形狀和來源。
除了白饅頭,其實也有很多新款式的饅頭變化,令這種傳統包點更吸引,今次介紹的有以增加饅頭營養為主的全麥粉饅頭,也有色香味全的朱古力雙色饅頭和葱油花卷。
除了傳統饅頭,現代也有很多不同種類的饅頭變化,而且有很多的變化也是針對增加饅頭的營養來做,令饅頭味道更佳之餘,對身體也更有益。
白饅頭用的是細白的麵粉,口感雖然香滑,但就如精白米般,營養不免不及粗糙的糙米豐富。所以也有做法是把全麥粉混入白麵粉中做饅頭,可補充白饅頭的營養,也可增加一種小麥的香味。
把適量全麥粉加入至1糰發酵麵糰(做法和材料參考基本白饅頭)中,快速搓勻,便成基本全麥粉發酵麵糰,可照刀切白饅頭做法,又或是參考花卷做法變化造型即可。
除了加入纖維豐富的全麥粉,也可加入其他材料來令饅頭更加美味和有益,例如台灣便有加入芒果汁和果肉,又或是加入梅汁和梅肉做成的果汁饅頭,味道酸甜又有果肉清香,口味特別。
白饅頭雖然美味,但用來宴客可能不夠得體漂亮,所以也有變化多些花款和口味的宴客饅頭的產生,令饅頭也能成為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而不只是普通包點。
加入朱古力做的雙色饅頭,味道較香濃,層次豐富,而啡白雙間的顏色和造型也分外搶眼。
把發酵1糰麵糰(做法和材料參考基本白饅頭)分兩份,一份加入適量可可粉,搓勻成朱古力麵糰。將雙色麵糰搓成兩條同樣粗幼大小的長條,再輾成長條薄片。將兩塊薄叠着,白色在底,朱古力色在面,橫向捲起成約3厘米粗的長條。把切段麵糰放碟上,置溫暖處發酵20分鐘,便可蒸食。
花卷是由饅頭變化而來,加入了葱和油,切成細絲後再盤起成形,漂亮又香口,比簡單饅頭更吸引。
把發酵麵糰1糰(做法和材料參考基本白饅頭)輾成長條薄片。掃上油,撒鹽調味。把適量葱花撒在麵皮上。上下摺叠成三層壓平。用刀切成細絲。按大小取細絲一束,將細絲兩端盤起後摺至底成生胚,放碟上發酵20分鐘,便可蒸食。
刀切白饅頭是最經典也是最基本的饅頭形式,而要做饅頭便要先學懂做出基本的發酵麵糰,便可以變化出各種不同口味和花款的饅頭。白饅頭是北方一日三餐的主食之一,而南方則較常以此作早餐包點。
中筋麵粉 500克
乾酵母5克
泡打粉5克
白糖5克
水(夏冷冬溫)250cc
1.要做出鬆軟的刀切饅頭,在搓麵糰時不要搓揉過度,以破壞酵母的活性,令製成品不能膨鬆。
2.生胚要放在溫暖處發酵。
3.要知道發酵的程度,可以用手指按麵糰,按下去有彈性,不會下陷,便已發酵完成。
4.做饅頭麵包所使用的麵粉不是平日做點心蛋糕那種麵粉,而是叫中筋麵粉,又或是寫明做麵包專用的麵粉,筋力較佳才可用來做麵包,千萬不要搞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