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人,在立法會上衝着王永平慘叫:「你夠膽就到公務員裏面做個調查,如果『士氣』不低於五十,我就辭職不做公務員!」辭職好了,誰管你辭不辭職?你辭職不辭職,跟我有甚麼關係?怎麼還要等到「低於五十」,而不是「低於六十三」、「低於八十二」或者「低於一九九七」?
一直不明白,「士氣」,是怎麼量度的?球賽進行,隊員受挫折,士氣低落,會繼續吃蛋;兩陣交鋒,士氣受損,容易落敗,會死好多人。公務員,除了消防、警察、廉署等部門的公務員,在辦公時間,盡責,就夠了;要「士氣」幹甚麼?
倒不如明明白白,來一句:「薪酬,影響我們的『盡責指數』;減一分錢,我們就減一分責任!」這麼說,就更具威嚇性,更管用。
董政權治下,唯一看得見的「好處」,就是物價,便宜了;通縮持續,再持續;人家不持續了,我們仍舊持續;五年下來,錢,如果你有的話,更「見使」了。
公務員薪酬的「減幅」,與其說甚麼「共度時艱」,不如說,只是管治者跟部下做的一台戲,門面工夫而已;可惜,公務員都不領情。其實,拿這薪酬去消費,就會發現:度時艱的,是我們,只是我們!
公務員,同時,也是「巿民」;面對減薪,是會很「谷氣」的;士氣,大家不明白;谷氣,可是感同身受。隨着不景氣和通縮,我寫小說,也讓人減過稿費;減稿費,對我來說,等於減薪;減薪,當然谷氣,但不影響士氣,一百元和一百萬,寫同樣好的東西;然而,我們都有條「底線」,有個「權利」,那就是:不幹!
東家不打打西家,有能力,會餓死麼?公務員,快辭職吧;既不必谷氣,說不定,還可以找到福利更好、保障更佳、薪酬更高的職事。留下來的「谷氣位」,放心吧,很快就會有士氣昂揚的人去補上,去爭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