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注資概念仍在炒,已由首長系蔓延至光大系,事實上,光大系亦有重組必要,其中以光大國際(257)為然,此股非徹底重組,難以扭轉劣勢。
過去的光國,亦經過注資及重組,甚至業務主要是透過注資而來,因當年光國只是買殼上市,該等注資包括光大木材、媽灣電力15%、上海及深圳物業,以及興建路橋等,亦曾購入香港建設(190)35%,其後已售廈漳公路權益及香港建設大部份股權,只餘10%。
光大集團注入木材業,成為一個大包袱,去年錄有虧損4889萬元,而整體有300萬元的盈利,主要是出售香港建設的利潤1.23億元形成。出售香港建設,實則虧損甚巨,但因上年已大量撥備,因而產生帳面利潤,不計該項收益及撥回撥備,去年虧損約1.5億元。
光國最大問題,除虧損外,則是債台高築,主業木材虧損,而媽灣電力15%、上海物業15%,以至香港建設10%,其收益只限於現金股息,現金回流主要來自深圳物業租金的1500萬元及可能的股息收入。
去年底,光國雖有現金1.2億元,短期銀行貸款4.1億元,流動借貸淨額達2.9億元,還有非流動銀行貸款及其他貸款1.55億元,而最終控股公司貸款更達7.25億元,即光國的淨債項達11.7億元,相當於資產淨值1.19倍。
光國與合營公司合作興建福州青州大橋,計劃今年中完成,總投資13.26億元,光國只投入5.2億元,已承擔未投入資金仍達8.05億元,該項目計劃曾作改變,原定可獲投資額18%,合作條款在重新商議,國內公路投資的保證回報已多次修訂,看來這項投資也不例外。
對光國重組及注資,已存在相當障礙,既要解決財政問題,也要注入有利可圖的業務,特別是股價表現差,不易於市場集資,從正常角度看,實在不易重組,雖然炒重組概念未散,但對於光國,炒賣要格外審慎。
齊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