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師不易做 全港僅有七人<br>人物素描:黃佩儀化病童呻吟為歡笑

遊戲師不易做 全港僅有七人
人物素描:黃佩儀化病童呻吟為歡笑

天下最令人心酸的聲音,莫過於醫院內病童的呻吟聲,但在瑪麗醫院兒童病房內,長期病患小童,雖然臉頰掛着淚珠,但仍展開笑顏,圍在黃佩儀(Ada)跟前,Ada不是魔術師,而是醫院遊戲師。

採訪當天,幾位長期病患兒童正跟Ada玩耍,有的因化療而頭頂光禿禿,有的拖着重甸甸的維生儀器。Ada將石膏敷在他們臉上,待石膏乾透後剝下來作面具,再讓小朋友在雪白面具上,以油彩畫上彩色五官。「佢哋外表好多時因為化療變得冇咁靚、好自卑,呢個遊戲會令佢哋發現原來都可以好靚!」
她說,全港只有七名遊戲師,駐院僅三人,每日透過玩耍開解病童,如讓病童扮醫生替毛公仔打針:「等佢哋知醫生唔係衰人!」因為總有父母愛對病童說:「因為你唔乖,醫生要同你打針!」因此,病童都抗拒醫生,甚至自責,Ada就要輔導他們。

雞蛋測出病童不滿
Ada又教小朋友以手拍打一堆雞蛋,以找出熟雞蛋,當小朋友打中生雞蛋,令蛋漿四濺時便要留意。「如果個小朋友打爛生雞蛋打得好開心,佢可能潛在好多不滿。」她會跟進或轉介給心理專家。
自小Ada已愛照顧幼童,由於她的親弟弟比她小一歲,她只好「向親友啲BB埋手,撩佢哋玩。」她在港大修畢心理學後,輾轉到望后石難民營教華裔學童讀書:「佢哋好純好得意。」但一場南北越難民打鬥,學童一夜間被調走;由於她當時正修讀醫院遊戲師兼讀課程,之後順理成章以此為職業。

心底悲痛無處發洩
醫院遊戲師服務對象有時候不只小朋友,曾有一位母親認為兒子打針後常發噩夢,但Ada從遊戲中發現小朋友表現正常,反而在旁的母親常以衞生為由阻止兒子玩耍,Ada後來與那位母親說:「你個仔好正常,但你有啲緊張,其實遊戲對小朋友有幫助。」一個月後,母子再回來,母親態度明顯放鬆。
遇着脾氣大的小童:「佢哋會唔睬你,甚至會打人。」但當她念及他們所受的痛苦,便會氣消。採訪當天,兩位病童病逝,她說這些情況常有,但她卻無處發洩悲痛:「我無同事,朋友就唔會明,因為佢哋成日話我返工好似玩,好易做。」
Ada只有靠工作滿足感彌補一切,醫院數月前來了一位三、四歲便開始住院的十八歲少女,初時少女說:「我大個唔玩遊戲。」但相處一段時間後,少女有天向Ada說:「唔好介意我咁講,你唔應該放假,因為我同一班細路每日喺度等你嚟。」輕描淡寫的一句說話令Ada感動至今。

可惜醫療資源日少
可惜醫療資源日少。「𠵱家連醫生都要減少,你話醫生重要定遊戲師重要吖?」你問我,我認為兩者同樣重要;你問小朋友,答案一定是你——Ada。
記者:翁煜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