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政治致禍 - 李怡

李怡專欄:政治致禍 - 李怡

華航空難發生後,儘管有些人仍然抱着「生死有命」的觀念,不拒絕乘搭華航班機,但更多人恐怕還是對於坐華航機「可免則免」了。據報道,台灣的華航國外線機票,兩天之內退訂了近兩成,而部份華航機組人員已醞釀離職了,因為他們不想每三、四年就要抽一次生死籤。
華航最近十二年來,發生五次嚴重空難,事故率為全球第一,總計死亡人數逾七百人。一次原本是愉快的旅遊或家人團聚,霎時成了天人永隔。這種感受,雖非親身體會也能了解。搜救、善後、撫恤、祭奠、指摘、調查,等等場景,對台灣人來說已不陌生。有台灣的評論說:「台灣何其不幸,竟成為處理空難善後最有經驗的地區。這種台灣經驗,多令人驚怖。」
一次事故,可以說是偶然的因素,但每三、四年一次空難,就不能說是偶然因素了,其中一定有內在原因,使空難幾乎不可免地發生。
華航自成立以來,過去很長時間是台灣空軍的關係企業,它的管理階層、飛航機員、後勤維修人員,幾乎都是空軍退役人員轉任,就連空中服務員與行政人員,也有不少是空軍眷屬或透過關係介紹進華航的。
其後空軍勢力漸漸消退,華航表面上民營化了。但是,由交通部掌控的中華航空事業發展基金會(簡稱航發會)仍持有華航百分之七一點六的股權,於是航發會的高層人事,以至華航的管理階層,就成為各派政治勢力的競逐標的。以前華航人事反映了國民黨主流、非主流的政治鬥爭,民進黨當權後華航又成為民進黨勢力滲入的領域。人來人去,都是出自政治考量,是政治鬥爭之後的整肅或酬庸而出現的人事變動,與專業無關。一個專業要求極高的航空公司,卻無法由一批穩定的專家去進行管理,又豈能不頻頻出事故。就以這次空難出事的「七四七──二○○」飛機來說吧,本來內部已決定四月底就要停止飛行了,但不知何故到五月底都在繼續飛行,終生事端。
這次華航空難之後,台灣的政治人物不是正本清源,放棄繼續將華航當政治工具,而是利用空難事件去作政治化的訴求。台聯黨的黨主席黃主文等人,建議將華航改名,實行「去中國化」,改為「寶島航空」以「去霉運」。副總統呂秀蓮也在此時發起「何必出國」運動,呼籲台灣人少出國,多愛台灣。究竟華航的頻頻空難與它的名字有啥相干?出不出國與愛不愛台灣又有甚麼關連?實在是高深莫測。
執筆時又驚聞二十八日在高雄,一架華航班機起飛時機尾擦碰跑道之事,儘管仍順利起飛,但愛護生命的人士,看來以後還是少坐華航機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