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空難中,至今撈獲的屍體大致保持完整,但下顎似曾遭受強力撞擊出現撕裂現象。有航空專家分析,客機突然空中解體,乘客因氣壓改變,相信已即時昏迷,而缺氧及氣溫下降等亦可能是致死原因。
據初步檢查,死者遺體大致保持完整,並沒有支離破碎和燒焦痕迹,但屍身呈現血斑、皮膚撕裂,且出現粉碎性骨折和下顎遭受強力撞擊現象。民航處前任處長樂鞏南分析,飛機在高空解體,由於空氣稀薄,缺氧會是致死原因之一。他說,在三萬五千呎高空的氣溫只有攝氏零下五十至五十四度,人體表面會即時結冰,以時速每小時一百二十浬的下墮速度計算,要三分多鐘才觸及海面,應趕不及「解凍」。部份乘客或因佩戴安全帶,連座椅飛出墮海,保留「全屍」機會較大。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吳明進則稱,高空的氣壓只及地面的三成,人體從原本密封、加壓的機艙被拋出,不但無法呼吸,體內的空氣也會向外溢散,罹難者瞬間即昏迷過去,對於之後的墮海及骨折,處於沒有知覺的狀態,可以說是在無知覺的情況下死亡。
台大醫院骨科部前主任韓毅雄指出,從屍體外觀完整,但全身出現粉碎性骨折看,罹難者是以極大衝力撞擊海面,落水時出現「硬碰硬」結果,造成肋骨斷裂情況。台灣振興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鄭耀銘說,由於罹難者已停止血液循環,因此出血處集中在下顎及關節等血管較多處。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