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整合難關重重

亞洲經濟整合難關重重

編者按:國際貨幣基金會前第一副總裁DrStanleyFischer上周在本港發表題為「AsianCrisis:Lessonsforthefuture」的演說,在不同方面探討了亞洲金融風暴的教訓,包括政府財政政策,滙率制度等。本報現摘譯演說中有關亞洲經濟合作的部份,讓讀者能更了解區域經濟合作的現狀及前景。
花旗銀行副主席 國基會前第一副總裁 StanleyFischer

東亞各國政府熱衷推動區域合作,早於多年前已簽訂貿易協議,其中又以東盟(ASEAN)成員國最活躍。不過,若論推展貿易範圍的程度,則要數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及其他機構簽訂的貿易協議。未來應該循區域合作還是國際多邊貿易發展,一直引起不少爭論。理論上,加強區域合作或可能扭曲正常貿易。亞洲各國(以至其他國家)的最佳選擇,還是繼續融入環球貿易體系,中國加入世貿正是最適切的例子。在多邊貿易愈趨自由化的同時,亞洲國家也能夠在區域合作中得益。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起飛也引起鄰國憂慮。部份國家相信,中國在各個生產環節都具有絕對成本優勢,東亞國家實難與其競爭。熟知比較優勢理論的經濟學家,當然不會輕信此說。可是,中國經濟增長,無疑會造成部份鄰國經濟短期震盪。這種說法主要基於供應上的競爭,但根據世貿協議,中國必須逐步開放市場,這樣將為東南亞國家的產品提供一個重要市場。

可加強貨幣合作
除區域貿易可能加強之外,亞洲各國在貨幣以至最終在滙率上合作,也是可行的探討方向。由東盟和中日韓三國共同通過的《清邁協定》(又稱「東盟+3協定」),承諾透過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進一步加強區域貨幣合作,中日韓三國將可能提供貸款,協助其他國家度過難關。歐洲和北美國家,早已盛行簽訂貨幣互換協議。
不過,任何這類協議,在危機爆發時,借款國與貸款國都各有不同利益考慮:借款國希望訂立條件,確保貸款歸還;而貸款國一般都深信,若獲貸款應急,很快會度過難關。《清邁協定》規定,小部份貸款可以無條件借出,但必須先透過國基會安排,借到不少於貸款總額一成的款項,才可批出其餘貸款。由此可見,這項協定旨在與國際機構配合而非競爭,也說明了區域合作和多邊貿易可以互相配合補足。
當然,上述協議能否順利運作,未來又會朝甚麼方向發展,仍然有待觀察。
東亞各國也似乎熱切希望加強貨幣合作。有人提出促成歐洲和亞洲國家研究經濟問題,並借鑑歐洲經濟貨幣聯盟(EMU)的發展經驗。然而,亞洲金融風暴的形成,似乎與區內貨幣之間的滙率波動關係不大。問題反而在於,九六年美元兌日圓滙率波動,而一些亞洲貨幣又與美元掛鈎,令這些國家的貿易赤字大幅上升。現時多數滙率已經浮動,故問題不復存在。

設機制穩定滙率
展望未來,若亞洲各國經濟進一步整合,很可能有國家倡議設立滙率合作機制,以穩定區內貨幣之間的滙率。但我們不應忘記,很多歐洲貨幣協議都不能夠完全免受襲擊。而即使成立貨幣聯盟,也未能推翻「不可能的三位一體論」(impossibletrinity),即同時擁有固定滙率、資本完全自由移動和獨立貨幣政策。我們也不應忘記,歐洲各國由成立經濟共同體開始,經過多年努力,才組成貨幣聯盟。其間還必須成立單一共同市場,以及達致宏觀經濟融合。每一個環節,都經歷漫長過程,困難重重。
我們更不應忘記,歐洲整個經濟融合的過程,背後有強力政治信念推動。經歷兩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都渴望和平,不想再爆發兩敗俱傷的戰爭。換句話說,歐洲以經濟整合來達致政治目標。在亞洲,這種政治信念未見強烈,中日韓三個潛在經濟強國的關係,更時好時壞。欠缺這種政治推動力,亞洲經濟整合只能夠緩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