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節約文化阻公司發展?

投資學堂:節約文化阻公司發展?

上回講到滙豐(005)倫敦的管理層,大都在滙豐工作逾10年,例如其CEO韋志誠在17歲一踏出校門便加入滙豐工作,故此減少風險及抓緊成本的公司文化早已在高層腦海中根深柢固。
在StephanieBaker-Said&TomGiles所撰的《HSBC:StillNotTheChampion》一文中披露,韋志誠會親自批核所有員工的國際商務公幹申請,以便將商務上的旅費減低。此外,聘請顧問時,若費用逾2.5萬美元,必須先得到財務董事(FinanceDirector)范智廉的批准,這條公司規例包括香港在內,可見滙豐的管理層在公司開支上抓得甚緊。

滙豐高層克儉為上
這節儉的公司文化,滙豐主席龐約翰也身體力行,例如他在倫敦時經常會乘坐地鐵上班,某些時候他甚至會以電單車(Motorbike)代步,以節省成本與時間。另一方面,據聞龐約翰會經常思考節約公司成本的方法,例如有一次當他晚上經過滙豐倫敦的總部,看見整座大廈仍亮着燈,因而表示若可在下班時間關掉所有電燈,則1年可省回47萬英鎊,可為股東省回不少。
據Bloomberg的資料,龐約翰2001年的薪酬為182萬英鎊及70萬英鎊股份,而其勁敵花旗銀行的SandyWeill薪酬為2.24億美元,遠遠高於龐約翰。
Baker-Said又指出,由於滙豐的Banker大都來自英國及蘇格蘭的公立學校或政府部門,故在開發新業務時,他們的策略似外交官(Diplomat)多於銀行家。Baker-Said舉例說,如英國投資銀行的主管StephenGreen,就是來自英國政府海外發展部(BritishGovernment'sMinistryofOverseasDevelopment)。
由於近年滙豐的業務進展緩慢,遠不及其他對手積極,故不少歐美的機構投資者便將滙豐面對近年經濟逆境時業務停滯不前的原因,歸咎於滙豐的公司文化及高層員工的出身,以致令公司近年節約有餘但拓展不足。
若細心翻閱龐約翰在去年年報主席的話中,看似是在反駁這些論點。
Baker-Said在文中講到,近期滙豐因在歐美業務拓展態度太過審慎,某程度甚至看似怯懦,因而嘲笑HSBC是「HomeforScottishBankClerks」的簡稱,此語是否恰當,留待讀者判斷好了。
電郵:[email protected]
譚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