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會用「比喻」是很重要的;比喻用得新鮮,恰當,文章會生色;我們說「夕陽像一枚鹹蛋黃」,恰當,但不新鮮,這是陳腔,是濫調。說「夕陽像大粒癦議員咬住的一隻發臭鹹蛋黃」,新鮮,但不算恰當。再改一改,變成「大粒癦議員口中的鹹蛋黃落下了,爛成青馬橋頭的一輪落日」,就很有動感,充滿戲劇性;既新鮮,又恰當。
恰當,因為「合道」;新鮮,因為「反常」;明白這「反常合道」四字,就可以運用比喻,寫好比喻。
然而,一個作家,比喻用得驚世駭俗,那也只是文學創作的一門技術,五花八門的技術都掌握了,要餬口,仍舊不容易。當議員可不同,只要會用比喻,不管這比喻多陳腐,多霉爛,多不恰當,每次開會,不必調查,不必思考,察覺讓鏡頭瞄準了,就用慢十拍的語調,字字拖泥,句句帶水,讓比喻,佔據新聞報道的寶貴時間,浪費社會的電力資源。
月復月,年復年,陳腔配上慢拍,說的不膩,看的人都想作嘔。議員,尤其那個我只能記住他那粒大癦的議員,忽然又來一段:「部長制只是雜錦炒飯,炒好了,就端上桌讓人吃。」大概是責難董家政權:政策推行得太倉卒,沒工夫讓他構思一個更複雜、更浪費大家時間的比喻。
然後,另一個議員,又得回應他的比喻:「大粒癦應該沒下廚,不知道炒飯是可以先炒佐料,再炒飯;或者先炒飯,再炒佐料的。」竟然討論起廚藝來了。納稅人的血汗,就這樣,在各種不倫不類的「比喻」裏流失。
尊貴而高薪的議員,不管你有沒有大粒癦,不管這些大癦像不像二○○二年的黑太陽,請不要在「比喻」裏沉醉,說人話,做點研究,清楚告訴我們「董式部長制」有甚麼弊病,你們有甚麼更周詳的建議?打算怎麼實行?你們靠「比喻」自肥,已肥腫如豬,難看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