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港人對前景悲觀。立法會前議員陸恭蕙與法資里昂證券合作,撰寫了一份關於本地中小企業的研究報告,希望藉此提供一些新思維。她認為,本港目前面對的最大困難是:港人失去了自信。要解決這心理問題,她相信,藉着調整舊看法,香港可重新上路。 撰文:周燕芬
不少言論指香港「工業已死」,陸恭蕙的報告並不認同。她指出,本港輕工業仍是「環球一哥」,唯一分別是廠房的所在地由香港遷往內地,但輕工業仍是香港重要的經濟基礎。
她認為,香港現時正處於一個「創造性破壞」(creativedestruction)時期,最終導致新社會經濟秩序出現,而一批新政經領袖在未來5至10年將相繼湧現。一些低增值商業活動會被擠走,但這並非代表沒落,反而是蛻變。她堅信,香港在某幾類工業產品的管理及貿易方面仍屬世界級,極具競爭力。
報告指出,本港中小企正利用全球最廉價的生產基地──中國;同時則採用最企業化城市之一的香港所擁有的管理技巧。當中國加入世貿後,更為中小企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陸恭蕙指出,現時只有27.5%的香港公司將貨物銷往內地,所以內地市場仍有龐大潛力。里昂對30家「類中小企」公司(90%為上市公司)進行抽樣調查。發現47%受訪者仍未拓展中國業務。57%受訪者的中國業務收入佔整體業務少於10%。
這些企業有一些共同特點,如股權高度集中、平均大股東持股超過52%、股本回報率高至平均超過34%、低借貸率如負債比例不超過29%、高增長率如過去3年平均每年營業額增長超過23%。相反佔本港股市市值70%的大企業、地產公司和金融類股份,過去5年股東回報率只有10.3%。雖然中小企成績彪炳,但在反映本港資本市場的指數中卻沒有相應比重。
本港中小企不斷壯大,但對本港勞動市場未見有利。受訪企業中一般在國內的員工數目佔整體僱員63%,接近一半更逾80%。
本港勞動市場正經歷一場艱苦的蛻變,不少企業(包括中小企)正將中低產值服務遷離香港,移師至成本較低的地方,加大本港貧富懸殊情況,在過去3年,月入5萬元以上的家庭由9.7%增至10.2%;而月入5000元以下的家庭亦由25.2%增至26.7%。
報告又建議本港中介人角色需提供增值服務,否則中國入世後以往的功能將會淡化。里昂並提出4項建議:1藉着香港企業在資訊和經驗優勢,尋找具風險的新市場機會;2提供判上判服務,例如利豐(494)模式,為歐美客戶尋找國內優質外判供應商;3藉着收購活動將生產線轉移往成本較低的地方;4在國內自行建立產品品牌,如佐丹奴(709)、德永佳(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