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美股因新一輪恐怖襲擊的陰影而回軟之際,美元上周又告大跌,兌日圓一度跌至123水平,直至日本央行出手干預之後才出現反彈。
資金流出美國市場,勢必影響到大證券行的生意,例如最近正因旗下證券分析員的利益衝突問題鬧到滿城風雨的美林證券,盈利已連跌5個季度,以致要縮減在日本子公司的規模,並出售在南非、加拿大的業務,以節省開支。其他大行如大摩、一波等亦有類似行動。不過,投資者也不用過份擔心。以往經驗證明,每當經紀行紛紛裁員瘦身之時,往往就是成交回升、股市有起色的轉捩點。以此觀之,美股後市可能不會太差。
至於那些涉嫌誤導公眾的分析員下場,也不用大家擔心。有些人已在高峯期急流勇退,或自立門戶搞投資公司,或歸隱山林做其閒雲野鶴,更多的是被講求實際回報的對沖基金和創投基金所羅致,繼續發揮其市場價值。就算是一時走避不及者如所羅門的電訊分析員格魯曼(JackGrubman),當紅時年收入達2,500萬美元,現在雖因誤導客戶買入環球電訊股份而被索償1,000萬美元,以他的身家,即使敗訴仍賠得起。
老一輩投資者都說,分析行業是信心和良心的事業,但七、八十年代受人尊敬的前輩看到今天的分析員如此胡鬧,相信只能慨歎名譽何價──所謂「以客戶利益為先」只是一廂情願。
事實上,這一代的分析員也不一定是存心欺詐。他們自出娘胎以來,就從未見過30年代的大蕭條,入行以來也從未經歷過真正的大熊市,因此面對科網大泡沫時,可能自己也真的以為這一次結局會不一樣,結果證明地心吸力定律還是不能違反的。此外,面對僱主(證券行)和客戶(上市公司)的「合理期望」,切身利益所繫,我們也難寄望分析員能拋開一切,暢所欲言,在撰寫報告時建議沽出股份來倒自己的米。果如是,他們早就在行內消失了,也就無從名成利就,以致現在有機會被人清算。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新資料來得太快太多,以及電腦化不經人手的分析,也可能造成誤導。
大摩最近將沒有核心業務、沒有盈利、股價異常波動兼正被當局調查的國中控股(202)列入摩根士丹利小型股指數之中。究其原因,大概是由於國中的市值在過去半年能維持在50億元以上,大摩的電腦程式又只考慮市值、流通量等表面數據,才擺了個大烏龍。以基金經理的「羊群」效應,全世界涉及港股的指數基金,和以MSCI指數衡量表現的小型股基金,都會跟買這隻沒有投資價值的股票。
事實上,國中善於運用會計技巧,表面上大有盈利,但實際卻有大量現金流失,其市值也高出公司資產淨值3倍半,即使不計正被調查的不明朗因素,也絕不值得投資。
姚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