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鄉:從新角度看足球轉播

書鄉:從新角度看足球轉播

文化評論員 湯禎兆

時近世界盃,如何看待足球轉播又成為焦點話題,因為有閒暇去現場觀戰的人始終是少數分子。英倫新著《TelevisionStudies—TheKeyConcepts》或許可提供一些思考角度協助分析。
一般來說馬克思主義者愛把足球轉播和商業化的議題直接扣連,從而把資金、觀眾乃至電視轉播與運動之間的影響,視為一種權力的操控關係。因此他們認為電視媒體之介入足球轉播,基本上是「污染」了運動本身的過程,最常引述的例子是九四年的美國世界盃因要遷就其他地方的直播時間,竟然罔顧球員的安全把不少賽事安排在烈日當空的正午時分舉行。而且電視轉播本身也有違公平原則,一些直播上「觀賞性」較低的項目如壁球,便成為受害者,從此被打入冷宮不得超生。

地方不同效果迥異
當然上述馬克思主義者的解說只是一種角度,即使在全球化的風潮下,主流意見也不認同盲目把關係作機械化的詮釋。事實上,全球化所轉播的內容雖然雷同,但每一接收的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既存的社會結構,所以在兩者接觸互動下往往會出現迥異的效果。簡而言之,就如世界盃的轉播固然是一項全球化的活動內容,但在不同地方都有不平衡及個別差異的情況出現。正如伊朗名導基阿魯斯達米便曾於《春風吹又生》(AsLifeGoesOn……)中,把在山頂紮營也不忘爭看世界盃,視為人民於地震後心靈復甦所寄託的精神表徵。
至於近年在國際上頗具聲名的《小喇嘛看世界盃》(TheCup),更反其意而用,借一個全球化的項目來催化小喇嘛立志要成立一隊西藏國家隊,正正是一重新建構國族神話的精神刺激。表面上,電影所敍述的只是一群小喇嘛迷戀歐洲足球偶像,湊巧世界盃揭幕,他們偷溜出寺觀看實況轉播。負責管理師弟的大師兄正好左右為難,雖然自己也是狂迷,卻不能放鬆管教,最後經不起師弟的央求,他順勢代表徵求老方丈同意,結果小喇嘛湊錢弄來電視和天線,終於看到世界盃決賽。當一個小喇嘛期盼西藏也能有自己的足球隊時,另一個回答:「你認為中國會同意嗎?」這種無奈與挫折,令本來是四海一家世界盃全球化的消費角度,得到一重政治主體性的追求確認。

轉播與運動的區分
放下政治及經濟等思考角度後,流行的文化研究方向也傾向從「足球轉播」的文本自身去重省,而將它與「足球」運動予以區分。是的,它迫使我們承認看足球直播,所得的趣味往往不僅在於比賽本身:評論員的戲劇重構(由把國家對抗粉飾為英雄大戰——八六年的馬拉當拿激戰連尼加,到巴西行家典型的Goal!式長呼,又或是不同鏡頭的重組現實能力(那根本就是超現實風格!),都是「足球轉播」的精髓所在。明乎此,即傳統的馬克思論調或許便可放在一旁,讓人快快樂樂地用自己選擇的方式去消費「足球轉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