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本港興起內地置業熱潮,在樓價與香港相差一大截下,吸引港人一窩蜂湧去買樓用作投資或度假,結果或因樓價停滯不前、或對屋苑產生歸屬感,十年來,這些物業變成另一個家。
例如任職華人銀行的梁先生,因為中山星晨花園發展商馬聯集團當年與華銀同系,員工認購有優惠,當時93年,又正興起內地樓盤熱潮,所以看過展銷會後,便立即決定用20多萬元買下一個單位。原意本作投機,奈何樓價一直無起色。到了今天,甚至比當初還要平,因此投機變成投資,再變為留作退休養老之用,而且還介紹家人買咗個單位。他直言,如非職員關係,可能會揀其他大陸樓。
同在90年代初在星晨置業的蘇氏夫婦,因為蘇先生是珠海人,覺得中山乾淨,樓價又平。
當年並沒有睇過其他樓盤,便選擇了此屋苑,準備將來退休後可回來長住,現時則可作度假之用。蘇太更跟其他業主組織了聯誼會,定期搞活動,增進鄰里之情及對屋苑歸屬感。
當年一場宏觀調控,他們都擔心「爛尾」。幸好發展商每隔數月定期寄上工地照片,讓他們了解建築進度。
屋苑的管理及保養維修處理得好,但是會所設施不足,則為住戶所詬病。梁生更指出,會所食肆水準較石岐低。梁太則覺得屋苑近數期的發展密度愈來愈高。剛購入七期單位的傅先生亦指出,貫穿屋苑的河道亦很污濁,急須改善。
記者:林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