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房屋委員會將有首批由私人參建居屋轉為公屋出租的單位,轉售為租不但令房委會的賣樓收入減少,更要向發展商補償二十六億元,令房委會的現金結餘進一步被削減,有委員更擔心此舉已超越政府預算,為房委會帶來加租壓力。
房委會租住房屋小組將於下周一開會討論未來半年落成的公共屋邨租金水平,當中有兩個屋邨原屬私人參建居屋,包括葵涌高盛臺及天水圍俊宏軒。根據地契,房委會要負責包銷,即使不賣只租,房委會也要向發展商支付合約上的保證價格。
倘一旦落實將單位轉售為租,在扣除補償給發展商的保證價格款項後,房委會的現金結餘估計會減少百分之十六。同時,由於居屋與公屋客路不同,公屋居民不會買車位,據聞有發展商正諮詢法律意見,不排除會向房委會提出更多索償。
葵涌高盛臺兩座大廈共有七百六十個單位,而天水圍俊宏軒則有十一座大廈共四千一百個單位,全部預計於今年十月落成。據悉房委會現時仍有三個私人參建居屋樓盤正在興建中,房屋局曾考慮將其中一個轉售為租,現未有最終決定。
房委會委員王坤要求政府交代減售及停售居屋為房委會所帶來的財政影響,擔心政府會因此而想盡辦法加租,而政府現時似無意與房委會討論新的財務安排,他擔心減售居屋或繼續停售,房委會將有「摺埋」的一天。
另外,房委會商業樓宇小組將於下周四舉行會議,討論在公共屋邨及居屋屋苑範圍內增加廣告位置,希望可為房委會帶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