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預期美國遲早加息,我們自然會聯想到美國加息對香港的影響。很清楚的是,由於實行聯繫滙率制度,香港將會跟隨美國調整息率。但不大清楚的就是,加息會對經濟──如失業率、經濟增長、通脹(或通縮)──會造成甚麼影響。一般人很容易會簡單地認為,加息將不利於經濟。假設其他因素不變,生產力亦過剩,這個說法可能正確;但事實上,其他因素是不會持久不變的,因此特別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要考慮到美國加息的先決條件,才能評估加息對香港的影響。
美國加息其中一個重要先決的條件,是美國聯邦儲備局轄下公開市場委員會對通脹的預期。即使美國有通脹之虞,但風險是否大至需要即時加息,我是有懷疑的。然而,目前美國經濟似乎已有復甦迹象,如果經濟復甦步伐強勁,當局確實可能需要先發制人以遏抑通脹。事實上,近年公開市場委員會這種防患於未然的策略,已運用得相當純熟,但我們應當注意的是美國經濟復甦的力度。假使復甦動力強勁,足以說服美國當局要改變現行的貨幣政策立場,這對我們來說,將會是個好消息:美國經濟復甦所帶來的利好影響,包括刺激對外需求及全球價格,是香港出口的一大喜訊。實際上,香港今年首季出口已錄得顯著增長,同期出口定單亦是近年來最多的。
金管局經濟研究部最近分析過美國加息對香港的影響。我不打算在這裏詳細討論有關分析所用計量經濟模式的技術細節(有關詳情,可瀏覽金管局網站內的「研究備忘錄」部份),而只是指出箇中重點:外需增加的正面作用,將足以抵銷借貸成本、以至名義港滙指數上升的負面作用。該模式假設全球生產增加,海外市場對香港貨品及服務的需求亦會上升,並總結認為這將會帶動香港生產步伐加快,導致失業率下降,並會對通縮帶來紓緩作用。我們相信,該模式所顯示的經濟變動方向將會成真,但對具體變動的幅度卻有點保留。這份研究顯然還有可作改良的地方。
無論如何,研究結果其實並不教人意外。對於香港這種細小及高度外向型、又無外債負擔的經濟體系來說,本地生產對利率的敏感度,其實應較對外需為低,因此,即使利率及外需同時出現變化,即利率上升及外需增加,香港仍會受惠,但在此情況下,社會各個環節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按揭供款人可能要負擔每月較大的供款額,或把還款期延長,因此未能即時受惠;但隨着經濟逐漸轉佳,受薪一族有望加薪,可期減輕供款負擔。相比之下,出口商將可較快體會到外需增加的好處。總括而言,美國加息對香港帶來的正面作用,應足以抵銷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