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論如何:政府的半商業化怪行 - 毛孟靜

毛論如何:政府的半商業化怪行 - 毛孟靜

毛孟靜

潮流興講商業化。商業化一詞是褒是貶,視乎甚麼人說甚麼話。傳媒常為人詬病的一大焦點,就是搞商業化。而香港政府在有包攬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之象之餘,一樣希望藉着推出部長制,實行商業化。之謂市場導向。
以民意為依歸,市場為本位,全盤商業化,起碼是個清楚方向,雖然要計較民智質素,不然恐怕會弄出個民粹主義大頭佛。無謂的,是搞半湯不水的商業化,眼前的新鮮例子,是九鐵那一億元大家看來冤枉的花費。九鐵號稱公營機構,政府全資,卻不可自行做出商業決定,出了問題,只見半公半私,你推我讓了事。
商業化,即使對傳媒來說,也不一定是貶詞。美國的老牌大報《華爾街日報》就放棄了嚴肅的傳統,內容步向輕鬆,加添女性資訊;而英國的老牌小報《鏡報》就一改喧嘩的姿態,要建立穩重形象。兩款改版,都是市場導向,即是商業化。
本地報業的商業化,主要是品味分別,原本壁壘分明,選擇良多,讀者可自行取捨。卻有報紙招牌對自己的路線把持不定,搞半湯不水的商業化,抄襲暢銷報的品味兼形態,不時露出偽君子的尾巴。
都說,有怎樣的人民,就有怎樣的傳媒。有學者說,香港報紙讀者許多只得小六教育水平。言下之意,不言而喻。最近卻有實例,足證民智在這方面的水準不低:自從有議員給媒介揭發婚外情,這類新聞,似乎是社會的熱賣點,但隨之而來的高官別戀疑惑,卻只引為新聞界的笑柄。
董建華一心要推行的部長制,亦是官場的「改版」,原意肯定包括貫徹他的商人治港理念,向商界招手,招來一個又一個另類梁錦松。

部長制說服力成疑
遺憾的是,董特首搞這類商業化,因為半明半暗,只令人半信半疑,甚至不信。因為連田北俊都說,商界「叻」人,未必受誘當部長。而一個政府到底不是一間公司,只可由董事長請人炒人?未來部長制的說服力,可想而知。
曾蔭權曾說,將來一個部長若犯錯,要不要下台,這人該自己「心裏有數」。這種話,甚得人驚。政府既然堂而皇之把部長制叫做問責制,豈能就憑心中感覺,以情蓋理,不講機制。
由此看來,一套手法,一個模式,一掉進半桶水商業化的軌迹,就像掉進陷阱,行不通。
香港最大的半商業化機構,近來事事讓人感覺半公半私的,首選九鐵。政府全資,即是你我都是股東,九鐵卻不必向股東負責。這公營機構可能自以為像香港電台,可享受「編輯自主」,但生出爭議的並非抽象的製作品味問題,而是足足一億白花花銀子的商業決定。
這邊廂,西門子事件的調查報告出來了,大家一談內容範圍的規定性、資料來源的局限性;那邊廂,有關的公開交代充滿人情味,包括「傲氣」、「好好朋友」的用詞。在這種半公半私的氣氛中,行政總裁楊啓彥道歉了事。
是時候好好檢討這種半商業化的運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