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由於一篇報刊的文章,引致彭博(Bloomberg)從日本找來一位專家,教授筆者Bloomberg的高級應用工具,這些工具對分析股份幫助頗大,無奈擱置了一段時間後,筆者已將應用方法忘記得七七八八。假若日後他們找一位金髮美女再教一次其應用方法,肯定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日翻閱Bloomberg贈閱的雜誌,當中有一篇討論滙豐(005)的文章,內容不俗,值得跟讀者一談。該文名為「HSBC:StillNotTheChampion」,由StephanieBaker-Said與TomGiles聯合撰寫的。
文中他們跟滙豐(005)主席龐約翰(JohnBond)翻舊帳。話說在1997年,滙豐的盈利為55億美元,是當年全球賺最多錢的銀行,當時的主席浦偉士,已成功將滙豐由一間亞洲銀行轉變為一全球性的大型銀行(GlobalPowerhouse),在1993年更將其總部由香港遷移英國倫敦。
自龐約翰在1998年接任主席後,雖然當時他表示會令滙豐成為一全球領導性的金融服務機構,可是3年過後,滙豐距這目標愈來愈遠了。首先Citicorp與Traveller'sGroup合併後,Citigroup(花旗銀行)的總資產為1.05萬億美元,蓋過滙豐的6960億美元資產。在盈利上滙豐也輸了,Citigroup的2001年盈利為146億美元,滙豐則為54.1億美元,明顯有所不及。
另一方面,在1998年12月,龐約翰曾表示會在5年內將股東的回報翻一番(註:筆者當時也討論過此點,有興趣的讀者可翻看本欄的舊稿)。據Bloomberg的資料顯示,自99年1月至今,滙豐的總回報(Totalshareholderreturn)上升了73%,可見龐約翰已達到其目標一半有多,但Citigroup同期的回報卻上升了89%,明顯地滙豐又輸一仗。
至於滙豐不及Citigroup的原因,文中指出一個較少被談論之處,就是滙豐英國的管理層大多已工作了十多年,故公司文化──不冒險而抓緊成本(Shunningriskswhilekeepingatightgriponcosts),已在他們腦海根深柢固,因此在拓展新業務時便不及其對手了。
文中更披露,其CEO韋志誠會親自批核公司所有職員的國際商務公幹。時間又到,下周再續。
電郵:
譚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