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日前發生的警廉衝突事件,雖然暫時未釀成更大的政治風潮,但事件已引起國際傳媒的廣泛報道,香港社會各界對此亦感到震驚。有關消息證實,負責香港事務的國務院港澳辦以及香港中聯辦也正在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內幕情況,顯見北京高層對回歸以來首度發生的警廉衝突事件已有高度重視和持續關注的態度。
在各方採取事後補救措施下,有關事件或許會逐步平息,也有可能演變成「茶杯中的風暴」。但很顯然,今次事件,勢必撼動即將連任第二屆特首的董建華本來就不足夠的管治威信。
傳媒透露,身為特區阿一的董建華對警方的發難聲明事先並不知悉,報道說警方曾在發表聲明前知會過保安局,但在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外出度假情況下,保安局方面最終卻無人轉告董特首,外界輿論因此對董建華的弱勢執政以及特區政府權責部門之間缺乏協調關係的再度質疑,看來也不是無的放矢。
儘管警廉雙方高層事後均發表語氣緩和的聲明,使事件的後續發展趨於和緩迹象,據說這是在董建華事後「喝停」之下,警廉雙方才作出的「各退一步」姿態。能夠「喝停」事態的惡性發展,算是無量功德,但用「喝停」來形容董建華的介入,卻有一點於事無補的黑色幽默成份,假如董建華早已建立不怒而威的地位,他還有「喝停」的需要嗎?
包括警務處和廉政公署在內的紀律部隊是確保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的重要執法基石,近年來連續發生的警務人員涉嫌貪瀆事件,以及紀律部隊人員積欠債務個案日增,均暴露了實施一國兩制的香港社會,並不是反貪倡廉的一方淨土,廉政反貪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今次警廉雙方的言語衝撞,最後或許可和氣收場,但畢竟事件已經造成影響深遠的負面影響,包括北京中南海高層也已經進一步意識到,歷行多年,以「穩定壓倒一切」為主軸的香港政策,看來也只是「穩定」了董建華的特首職位,卻沒有在香港社會產生「壓倒一切」的預期效果。
在包括紀律部隊在內的多個香港公務員團體,為政府準備立法減薪採取法律起訴和其他激進杯葛行動,尤其是董建華實施部長問責制決心底定,公務員體系人心浮動,積怨日深之際,警方對廉署的發難,應不是孤立事件。這對香港特區的長治久安並不是健康的訊號;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至今,廉署對涉嫌貪瀆警方人員的大案計有四宗,但案件的後續處理屢次未見下文,這與廉署過往雷厲風行的辦案效率似乎極不相符。悉知廉署任何重要查案行動以及處理意見,均需按照嚴格程序呈報保安局以及特首本人核准,涉及警方人員的案件處理一再出現延宕,是否也有主事者「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問政風格作祟,值得深思。
如果以更宏觀的角度深入觀察今次事件,我們會進一步意識到,這並不是孤立的、個別的事件,反映的是自主權回歸以來,在多種內外政治、經濟因素催化下,急遽轉型的香港社會長期累積的危機因素,由於得不到紓緩和宣洩,已呈現逐步激化的危險徵兆。警廉衝突事件是對北京當局研判香港局勢長期存在「報喜不報憂」的反諷,而今次事件所涵蓋的「一葉知秋」意味,不應視若無睹,再次被刻意忽視。
時事評論員 吳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