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外國的圓?

月亮是外國的圓?

立法會議員 梁耀忠

最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終於接納學界和議員的意見,將「高等教育檢討報告」諮詢期延長至七月底,這無疑是從善如流,但事件反映政府處事態度極不認真,面對重大的政策改革時,往往想草草了事。

反映特首施政矛盾
報告當中一項重大建議是將大學教職員薪酬與公務員脫鈎,這無疑是個威脅生計的問題,大學教職員當然感到強烈不滿,紛紛表態反對。
據他們解釋,現時的所謂掛鈎,只是一個向上而非向下的掛鈎,他們的學歷和資歷普遍較公務員高,但薪酬卻較公務員低,退休後既沒有長俸亦沒有醫療福利,故「掛鈎」並非令教職員可享有莫大的福利,但卻可謂多一點的穩定。因此,脫鈎的建議其實是政府找藉口削減對大學的資助。
我不但同意他們的論點,而且認為這反映了特首董建華施政上的矛盾,他一方面倡議新精英主義,要令部份大學成為亞洲最高學府,但另一方面,脫鈎建議卻又會導致削減大學資助,這不是削弱本地院校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是甚麼?
就此,我認為教資會有必要澄清以下問題。
報告書的解釋是方便日後在聘請教職員時更具彈性,即是如果大學看中了一位著名的海外學者,可以用較高的薪酬利誘他來港執教鞭。
然而,教資會有否做過調查,是否本地學者就必定「輸蝕」給一些所謂「過江龍」?抑或其實是教資會名牌心理作祟,認為月亮一定是外國的圓?
教資會又有否向海外學者查詢過,看他們是否嫌本地大學出手太低;要能打動他們的「芳心」,就非重金禮聘不可?

薪酬並非重要原因
其實,要吸引一位著名學者到一處地方任教,薪酬固然是一個考慮因素,但絕對不會是最重要的原因。因為金錢對於他們而言,相對地不再重要;影響他們的決定的,反而是他們對這份教職的抱負;他們是否可以發揮所長?那處地方又是否他們所喜歡的,例如有沒有同儕與他一起共同研究或提供研究氣氛?此外,甚至連生活環境和空氣質素等等,都會是他們考慮的因素。
教資會又有否做過調查,證明多聘幾名海外著名學者來港「坐鎮」,學生成績就會突飛猛進,大學聲譽也會一日千里?而由本地教職員教出來的,就一定是次等畢業生,本地教職員就一定會「陀衰」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