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一日下午,一群貝嘉蓮在香港結識的朋友,合力籌辦了一個誌記這位好打不平的律師的集會,主旨不在哀悼,而在慶祝她豐富的一生。地點選在明愛中心的公眾會堂而非教堂,因為她不信神,不接受宗教的主義和色彩。故而集會也了無肅穆的意味。她愛音樂、愛朋友、享受煙酒笑談,於是集會也反映她的價值觀。集會公開,坐滿四五百人的會堂中,有律師、法官、傳媒人、社會服務者、市民大眾,甚至神職人員,有本地人亞裔人也有歐美族裔。秩序也自然而然中英交雜,並不刻意全部繙譯,無分慣用語都了解每項程序已可安然共處。
貝嘉蓮一生腳踏實地,不拘形式,所以安排集會的人也提供了兩個紀念她的慈善基金,方便有心人捐款;但她絕非信奉刻苦,反而絕對欣賞美景良辰,所以會堂內容許愛好以鮮花表達心意的人士自由送花束。
於是花香之中,樂韻悠揚,台上巨幕,一幀幀展出她燦爛的笑容和活躍的身形。六位講者來自不同界別,各自描述與她交往的趣事或值得懷記的事,每一篇都有自己動人之處。間以鋼琴即場演奏她最喜歡的舒曼名曲,及放映她的電視訪問,讓她以一貫的幽默,現身說法。朗誦的中英文詩都是妙語:陶潛的「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引起笑聲。最後致詞的是她千里而來的小兒子添。默思片時完結,集會者就在充滿陽光希望的歌聲Soavesiailvento中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