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世界上哪一個大國是「9.11」事件的最大獲益者,恐怕許多國際關係專家都會認為是俄羅斯。在9.11事件之前,俄羅斯和美國的關係處於不確定的狀態。雙方在許多重要戰略問題上分歧嚴重,例如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北約的第二期東擴。在美國,共和黨的右翼勢力對俄羅斯仍不放心。在俄羅斯,軍方和許多政治精英對美國的實力政策和干涉主義則抱有很強的反感。這一形勢在一年前促成了中國和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係」的升級。其標誌是中國的江澤民和俄羅斯的普京在去年七月份簽訂了「中俄友好合作條約」。這一舉動被許多分析家認為是針對華盛頓的一個含蓄的外交警告。
然而,9.11事件一發生,俄美關係就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一轉變不僅真正結束了「冷戰」,而且使俄羅斯成為美國的一個「準盟友」。
當然,造成這一外交突破的主要推動力來自莫斯科。9.11事發後,普京是第一個給布殊總統打電話的大國首腦。普京還下令全國下半旗哀悼9.11的受難者。阿富汗戰爭開始後,俄羅斯和美國合作十分緊密,不僅向反塔利班的武裝力量提供武器裝備,而且向美軍開放俄國領空。更重要的是,普京默許前蘇聯的中亞共和國向美軍提供軍事基地,為美國的阿富汗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俄羅斯的這一系列舉動都向美國傳遞了一個極為明確的信號:俄羅斯已經把自己的戰略利益和西方的戰略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了;她希望美國把莫斯科作為盟友般對待。
華盛頓的反應總的來說應該使莫斯科感到十分滿意。除了使普京難堪的美國單方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這一動作之外,布殊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來提升和俄羅斯的關係。
在外交方面,布殊把普京看作是可信賴的大國領導人。每逢重大事件,布殊基本上先和普京通電話。兩國外長的接觸亦十分頻繁。同時,美國官方大大降低了對俄國內政的批評調子。如俄軍在車臣的暴行和普京限制新聞自由等「侵犯人權」的事件都被華盛頓低調處理。
在戰略合作上,美國同意加強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俄羅斯的正式關係。自9.11以來,俄羅斯已被納入北約的政策制訂和協調體系,在許多重要議題上有一定的發言權,幾乎成了北約的「準成員國」。當然,以前使莫斯科擔心的北約第二期東擴計劃已被束之高閣。
在經濟關係上,俄羅斯已開始嘗到美國的甜頭。美國很可能降低俄羅斯進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要價。在華盛頓,白宮和國會都已開始醞釀授予俄羅斯「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的地位。對美國來說,由於俄羅斯是繼沙特阿拉伯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產油國,開拓和俄國的經濟合作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美國的大石油公司最近掀起了一波俄國熱。
五月底將在莫斯科舉行的美俄峯會是進一步推動正在「質變」的美俄關係的一個重要步驟。從議程上看,這次峯會的中心內容是簽署裁減核武器的一個雙邊協定。根據這一協議,雙方將各自擁有的核彈頭數量從目前的七千枚降低到一千七百枚左右。在這一問題上,美俄之間本來有很大分歧。美方不願銷毀多餘核彈頭和發射平台,而建議儲存核彈頭和改裝發射平台。俄方則堅持銷毀彈頭和拆除平台。
在峯會前夕,普京作出了極大讓步,基本同意美方的條件。這一舉動進一步向美方顯示了俄羅斯無意和美國在戰略安全領域內競爭的意向,給了布殊政府一個「大禮」。但普京也不會一無所獲。俄國在核武器上的讓步肯定會得到美方的正面回應,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和北約東擴這些大問題上,普京將獲得布殊的具體承諾。
急劇升溫的美俄關係肯定會使中國感到不安。在冷戰結束後,北京領導人一直認為俄羅斯仍為美國的頭號對手。在追求一個所謂「多極世界」的過程,北京把發展中俄關係看作為平衡美國「單極世界」的一個主要戰略。因此,中俄關係在九十年代以來發展很快,雙邊峯會頻頻舉行,最後導致了「中俄友好合作條約」的簽訂。
現在看來,北京的基本戰略假設很成問題。儘管俄羅斯也許有意願發展俄中關係,但俄國領導人決不會讓中國打「俄國牌」。更重要的是,因為美國能給俄國許多中國根本不能提供的好處,一有時機,莫斯科極有可能「棄華投美」,讓華盛頓興奮,而使北京失望。9.11事件提供了這一良機,普京十分英明地抓住了這一機會。
卡內基國際關係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裴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