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長者需要創造就業

發掘長者需要創造就業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黃洪

統計處剛公布香港未來人口預測的結果,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非常快。在2031年估計香港每四個人中便有一個是六十歲以上的長者。「高齡化」社會的快速出現,帶來深遠而重要的影響。但是社會的主流看法主要是老人是沒有生產能力的一群,是要依賴子女或政府供養的「依賴者」,所以「高齡化」社會必然會增加社會或政府的負擔,尤其是政府對長者社會保障的開支基數大,增長速,成為社會福利的大難題。
港府亦採取這種主流的看法,最近便不斷放出試探氣球,希望可以合併高齡津貼及長者的綜援金,取消七十歲以上長者可免除入息審查領取高齡津貼的辦法,改為要入息審查或資產審查的制度。表面的理由是要集中資源協助有需要的長者,實際上是擔心毋須審查的高齡津貼開支的缺口愈來愈大,將來人口愈來愈老化,政府便無法支付這「包袱」。
但上述視長者為「包袱」,視削減福利為出路的看法缺乏創意和逆思考的精神,只會造成新一輪的福利削減,令長者貧窮問題更嚴重,進一步削弱香港內部消費,令香港經濟進一步收縮。

長者可以是消費者
其實我們可以將問題倒轉來看,雖然長者並不是生產者,但他們是消費者。長者需要人幫忙家務、護理、陪診、維修家居,這些需要可以創造大量適合中老年低技術失業工人工作的職位。這亦是財政司所說的「本土經濟」最重要的一環,因為長者的消費絕大部份在香港,而且所創造的職位正是二元經濟中低技術的一元。
長者人數大幅增加,套用現時大陸官場流行術語所說,這不但帶來挑戰,亦帶來重要的機遇。若我們能將長者的需要大力發展個人及社區服務業,這會提供大量勞動力密集的職位,解決現時勞工失業的問題。
不過你必然會問,現時長者多是貧窮的一群,他們空有需求,但無錢去購買服務,又怎可創造職位?我們可繼續發揮逆思考的精神來思考。傳統中國的長者並不是負擔也不是包袱,而是家族中最有權力,最能支配資源分配的人,這因為子女必須供養父母。
根據特首提倡的儒家資本主義,我們的長者無錢,可透過政策,讓我們年輕的一代必須供養上一代,這樣,長者便成為有入息有財富的一群,成為支持香港本土經濟的主力軍。
我的建議很簡單,在現時強制性公積金的百分之十供款中,將其中百分之六轉為老年退休金,讓年輕一代供養上一代。這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便可即時領取約三千元,亦即是說可以每月在香港消費三千元,這不像強積金中的供款會流出香港參與國際的股票及債券市場。一個逆思考,一併解決退休保障及本土經濟兩大難題,但要看我們的政策制訂者是否有創意與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