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在推行高官問責制的同時,提出要把現有十六個政策局合併至十一個,除名字轉換、職權改變外,背後還涉及財政預算分目「大兜亂」。據了解,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率領多名政府官員正密鑼緊鼓開會,研究如何妥善把已經分配予各政策局的資源,削減、分拆後再合併,以趕及在七月一日前,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提交修訂預算爭取通過。 記者:莫劍弦、陳廣慧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三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定出十六個政策局各佔資源比例和未來一年的財政金額。一場高官問責制,卻令已規劃好的預算被迫重新分配。以未來房屋及規劃地政局為例,合併後的政策局,資源由現在的房屋局和規劃地政局「二合為一」;但由於不涉及預算分拆,政策局合併對整份預算案而言,輕微的修改已可達致目的。
不過,最複雜的財政預算重整問題出現在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領導的教統局,連政制事務局局長孫明揚在一次立法會研究問責制的小組委員會會議上也形容,教育局財政預算面對的是一次「較大手術」。
現有的教統局在七月一日之後,資源須分拆兩部份再合併。理論上,財政司司長須先在教統局的預算中,削減人力部份,餘下的歸教育局所有,然後再把減掉的資源,重新加入工商及人力資源局。
雖然資源需要重新調配,但有接近政府消息人士形容這只是行政上的問題,涉及的只是政府上層資源分配,與執行政策的部門沒有直接關係,因此政府服務不會受到影響。
立法會會計界議員李家祥相信,政府一定要製作一份財政預算案的修訂本,提交立法會財務委員會。
李家祥認為雖然過去政府也試過在財政預算案公布後提出修訂,但大多數涉及部門增加資源或人手,而涉及削減資源的還是第一次。
職工盟立法會議員李卓人更直言,若政府趕不及在七月一日前,因應部門合併而修訂財政預算,屆時將會出現「冇人做嘢」的情況,因為負責人力事務的公務員,不能順利調到工商及人力資源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