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銀行(Citibank)的名字,香港人可能比較陌生,但說到它以前的名稱萬國寶通,不認識這家國際級大銀行的人應該不多。作為花旗銀行香港區行長,陳子政經常曝光,也算是公眾人物──雖然他很少談個人私事。上周四,花旗慶祝在港開業100周年,銀行假會展中心筵開80餘席,新知舊雨濟濟一堂,場面熱鬧,把連串慶祝活動推向高潮。
回顧流金歲月,陳子政沒有說太多花旗往事,只稱該行能在港立足百載,且成為外資行中非常出眾的經營者,端賴以客為本及多元化服務的宗旨。
在花旗工作了23年的陳子政,對於能親歷這個百年盛會,說感到「非常驕傲」,繼往開來,未來目標是在光輝往績上再創新里程;而客戶關係是銀行生存的命脈,他說舉辦晚宴目的之一便是答謝多年來客戶的支持,不少相交四五十年的重要客戶,當晚亦應邀親臨;不少昔日花旗同事,現在已變成客戶,如在萬國寶通時代任職企業財務部門的現任電盈(008)副主席袁天凡(FransicYuen),也專誠來見證花旗與本港共同成長的歷史。
悠悠百載中,與花旗香港最早建立關係的首名「客仔」,原來是利豐集團(494),雙方往來已有三代。據利豐集團董事總經理馮國綸當晚在台上憶述,「阿爺」時代已開始「幫襯」花旗,他哥哥機管局主席馮國經的職業生涯,亦是由花旗銀行開始,因此馮氏家族與花旗可說結下不解之緣。
難怪花旗銀行特別把該行在20世紀初於上海發行的5元鈔票鑲嵌作紀念品,送給利豐。
據說,當年雄踞上海外灘這個號稱「東方華爾街」的外資銀行,家家信譽都「勁過」滿清政府,因此大部份都自行發鈔。事實上,中國亦是花旗在亞洲區開設的首個據點,1902年花旗前身InternationalBankingCorporation在太子大厦開設本港首間分行;同年5月,在上海外灘附近亦設立首間中國分行。
面對中國入世,陳子政說大中華市場肯定是未來拓展的重點,香港作為中國窗口,將繼續在人才培訓、產品開發及作為區內發展基地等角色上發揮所長。他強調花旗一直注重人才培訓,這方面在行內享有很高聲譽,該行的企業文化,是倚重內部發掘及擢升人才,甚少向外「撬人」。
多年來,花旗在本地銀行及金融界素有「少林寺」的美譽,意即經該行培育「浸淫」的銀行家,都能在市場獨當一面。昔日在花旗交易室號稱「筷子兄弟」(choposticksbrothers)的現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前花旗銀行香港區行長)及本港外滙界元老黃逸思(花旗銀行現任執行副總裁兼環球新興市場銷售交易主管),當晚也齊齊到賀;而昔日與袁天凡等師兄弟在企業財務部併肩合作的紅籌之父梁伯韜(「蕃薯梁」FransicLeung),離開萬通後經過多年創業征戰,今日又以所羅門美邦亞太區副主席身份,重投花旗集團,是夜自然亦成為座上客。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