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圈短談:國際都會要有文化包容

財圈短談:國際都會要有文化包容

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假期,大陸遊港人數和消費皆破了紀錄,反映國內人士對來港旅遊購物仍很熱衷。不過,港人對此卻未懂珍惜,先有入境處準備不足令國內旅行團大塞車,後有店舖出售假名表騙人。至於「刨東瓜」(普通話)的水平方面,上至「大蛇」(鍾士元),下至街邊小商販都是常常詞不達意,無法有效地與內地遊客溝通。
港人同樣也缺乏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近年流行邀請西方的經典名曲歌手來獻藝,在最近的EngelbertHumperdinck演唱會中,港府高官紛紛捧場,對那些伴隨自己成長的經典歌曲自然聽出耳油,幾乎要聞歌起舞;相反,由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主辦的國內電影《娃娃唱大戲》首映禮上,則只見大學的校董、校長、文化界名人,以及外國駐港領事,本港官員全部芳蹤杳然。
戲中講的是京劇小演員的訓練生涯,拍得熱鬧而又有意思,因此連外國人也被吸引了來看。但題材就可能不合港人的胃口。雖說這僅屬筆者個人觀察,但是「見微知著」,港人對內地事物缺乏應有的認識和興趣,卻是不爭的事實。

精英階層與民脫節
也有人認為文化偏好是個人的選擇問題,無傷大雅。不過我們應留意到兩家電視台黃金時間的電視劇集,不是紀曉嵐就是甘羅、不是包公就是公安,全都是國內製作或由中港台合資的節目,反映的是大陸觀眾的口味和國內的社會情況。作為私營的電視台,無綫和亞視雖在珠江三角洲有龐大的觀眾群,但還是要照顧本港觀眾的喜好,可見港人的口味已有改變。
不過,香港的精英(統治)階層卻早已同一般人脫節:在官員呼籲大家留港消費的同時,一到周末,港人仍是空群而外出──有錢人飛去上海吃飯;不那麼有錢的也北上深圳購物;至於阿松嘛,當然也不忘放假上京會「國寶」……。反而是蜂擁而來的大陸購物團成了本港金舖和名牌商店的救星。難怪有人說香港人不必怕會被上海所取代,將來香港還是東方的明珠,只不過港人北上,國內精英則來港,大家來個大換防而已。
其實,這幾年國內人民的消費能力和品味提高了,高樓大廈和公路網這些「硬件」不用說,在「軟件」方面例如教育、法制都有很大進步,傳媒則除了政治仍是禁忌,更是百花齊放,連帶左報《大公》、《文匯》的版面和行文都已跟上時代。
在大陸進步的同時,反觀香港在維護法治、政制發展,以至統治階層的自信方面都有向後退的迹象,否則也不會出現對香港的國際排名輸打贏要的怪現象:得到讚揚就說調查公正客觀,略受批評就大加駁斥。要成為國際大都會,不是光靠高樓大廈的外貌的!對不同文化的包容也很重要。
姚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