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鋼鍇
政府雖然鼓勵資助學校轉為直資,但進展並不理想。目前只有聖保羅男女中學和聖保羅書院順利轉型,其餘德望中學和拔萃男校前路尚有崎嶇。
政府原意是希望學校多元化,家長有更多的選擇,經濟好的家庭,可以讓兒女接受更優質的教育。
學校轉型直資,有點為形勢所迫,因為派位制度令傳統名校失去優勢,學生質素參差情況愈來愈嚴重;另一因素是中、小學要同型,私立小學不能和資助中學掛鈎,要維持中、小學直屬的關係,除非中學轉為直資。德望中學似乎就有這種無奈。
轉直資要有很多先天優越條件,名氣是最重要的因素。名氣之所以成為名氣有很多條件:悠久的歷史、優異的成績、良好的校風、舊生的成就等,都是家長們願意付出學費的原因。細心計算,具備上述條件的僅十餘間。
要由資助學校轉為直資學校其實困難重重,除了先天因素外,還有人為的障礙:政府規定要家長、教師同意。實在想不出有甚麼誘因令一般家長和教師同意轉型,尤其是教師。教師根本不會同意轉型,所有的轉變都對他們絕對不利,單就公積金轉強積金和職業保障已令教師們卻步。
日前與一位素受敬重的教育界前輩討論香港教育問題,他對直資學校前景有特殊的看法。由於直資學校並非主流學校,資助學校仍佔絕大多數,一般成績優異的學生可如常進入有名有實的資助學校,這些學校入大學的比率相當高,而香港家長最關心的是兒女能否考進大學。
既然同樣可進入大學之門,誰願意多付出額外一筆款項?成績好的學生毋須進直資學校,窮的學生進不了直資學校,演變的結果是:直資學校專收成績不好但家境富有的學生。
如果真的有這一天,則成績既好,而家庭又富裕的學生也不會在直資學校就讀。政府要學校多元化的目的也許達到,但希望「集優而教」而轉型的學校,一定噬臍莫及。
筆者不希望直資學校真的變成學業成績欠佳的富家子弟的避風塘,但又不能絕對否定這個可能性。這都是五改三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