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家思想推崇「中庸之道」,但似乎時下的青年人都未能領略,尤其在控制「自信」方面。
聽過兩個見工的故事。
故事一:一個大學生到出入口公司應徵,是一份需要出差內地的工作,老闆叫他用普通話來介紹自己,大學生想了一想,就對老闆說:「我想我還是不適合這份工。」然後他匆匆離去。
其實普通話說成怎樣也是其次,但連說一兩句普通話來博一博的勇氣也沒有,這樣怎叫老闆拿勇氣出來聘用他呢?
故事二:老闆問應徵者為何辭去上一份工,答案是「跟上司不咬弦」,老闆當然會問下去,為甚麼跟上司不咬弦,應徵者答:「因為我學識比她多,所以她不喜歡我。」
嘩!好大的自信啊!現在指名道姓,明目張膽的批評舊上司,難保將來不會對老闆不滿,這樣怎叫老闆拿勇氣出來聘用他呢?
以我估計,有一半的「懷才不遇」是有合理原因,「命運」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針對所有才華洋溢、勤奮上進、待人以誠、敬業樂業的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