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教揀玩具 助小孩成長

醫生教揀玩具 助小孩成長

兒童與玩具,是不可分割的,選擇合適的玩具,更可啟發小孩的腦部發展;但假如父母買玩具回家後不與子女一起玩耍,其實是漠視自己身為兒童玩樂的引導者一職!由出世至6歲的小孩,有良好的玩物相伴,加上父母正確引導,都可為日後學習、社交或身心健康打好一個基礎。今日請來兒科醫生為讀者解說正確的選玩具竅門。

記者:梁佩芬 攝影:周旭文

3大方面同步發展
0至6歲為培養小孩的黃金時期,尤以0至3歲最為重要,這階段小孩未入學,較多時間與家人在一起,學習全由家庭為主,如父母懂得利用多種不同功用的玩具引導,既可加強仔女視覺、聽覺及觸覺發展,人際關係、認知、語言及判斷能力也相對提高,為準備入學作打算。

視覺──鮮色或對比大最啱睇
要點:
兒童都喜愛鮮豔奪目及對比大的顏色,如三原色(紅、黃及綠)、黑及白,這些顏色都能刺激視覺發展。
例子:
1.大人笑容
2.黑白對比的圖案玩具
3.玩具鏡子
4.音樂盒
5.圖片

觸覺──最敏感是手指位
要點:
小孩的觸覺,最敏感是手指位,簡單如媽媽的小手指,讓他們輕輕捉實,也可是玩具的一種。
例子:
1.手搖鈴,初生至1歲適合一些幼枝大小,可剛剛套緊小手的玩具;過1歲後可用較粗的一款,也可叫小孩伸手捉實搖鈴,能發展手部肌肉,也能訓練空間距離感。
2.不同質地的小圓球或小積木,將玩具逐一遞上,不要擺放超過5件玩具在他眼前,以免分散注意。

聽覺──40-50分貝最理想
要點:
張醫生發現,媽媽稍高又尖的聲調是平日呼喚小孩、溝通的最好聲線;而爸爸的低沉聲線,就是當BB喊時最好的鎮靜劑,令BB安心停止嚎哭。注意聽音樂時,聲量在40-50分貝最理想。
例子:
1.手搖鈴,一路搖一路聽輕輕的聲音。
2.古典音樂,能平靜心情,陶冶性情。
3.媽媽說故事的聲音,應配合誇張動作而吸引注意。

其他學習

1.社交
A.玩煮飯仔及講電話
不論男女這都是一個有益的遊戲,從中學習社交禮儀、待人接物的禮貌,父母可先示範正確做法引起興趣,學懂後再讓他自己玩,成功則以掌聲鼓勵。在1歲至歲半時,玩具的比例需與實物一樣,給予一個正確大小的觀念。

B.醫生看病
據張醫生觀察,到了一歲半的小孩,最怕看醫生,父母可嘗試買一些醫生玩具給他們,熟悉聽脈器和打針的步驟,可減低看病時的恐懼感。

2.抽象及思考概念
拼圖遊戲、顏色配對
適合2-3歲小孩,初時可用手勢指示正確位置,給予答案,完成後,應讚許以建立自信心。

3.語言能力
看圖說故事
到1-2歲時,父母說故事可引領他們說單字,如爸、媽、食等;2歲可說一組字如食飯、肚餓、返學;3歲或以上便可說簡單短句。因應小孩的專注力,每天約10分鐘便可。圖書以多彩色圖畫少字為主。

0-6歲是學習黃金期
兒科醫生張勤說,嬰兒在母體時,腦內數以億萬計的腦細胞已逐步形成,組合神經元網絡,感觀也開始成熟,一出世就能接收外界的訊息,產生腦部反應,如持續刺激腦部可鞏固神經元網絡,為多元化發展打下基礎。0至6歲是兒童發展視覺、聽覺、觸覺和社交、語言的黃金時期,容易學習,一旦錯過,機會便不再,所以父母要爭取在這段時間擔當引導角色,選擇合適的玩具啟發腦部重點。

選購要點
1.父母若強迫小孩玩不適合的玩具,只會令他們反感。
2.玩具不在於多寡或平貴,勿以為玩積木好,就二話不說買一大堆回來,每個孩子對着單一玩具太久,會減少興趣,提不起玩樂心情。
3.重安全,確定不會有細小零件脫落,引致哽噎、窒息或異物入耳孔和鼻孔。
4.顏料要耐用,不剝落及不含重金屬。
5.BB愛把玩具放入口中,玩具不可小於3cm,且要經常清洗玩具以確保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