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總的話:資產價格影響金融穩定 - 任志剛

任總的話:資產價格影響金融穩定 - 任志剛

為了維持貨幣與金融穩定,中央銀行與貨幣管理當局(包括金融監管機構)要留意各個經濟環節的最新發展,有需要時,有關當局便要在其權責範圍內採取預防或補救措施,以確保貨幣與金融穩定,當中行動必須果斷,過程亦要高度透明。有關當局亦要清楚解釋行動背後的各種理據。不過要公眾接受絕不容易,因為這些行動往往極具爭議性,同時亦可能會對公眾帶來(希望只是短暫的)痛楚。
資產價格的走勢日益受到貨幣管理當局關注。有些地區會以內部價格穩定作為貨幣政策目標,因此,審慎的貨幣管理當局自然會留意資產價格的走勢。因為即使通脹率是參考消費物價指數釐定,而資產價格的變動通常都不會直接計入消費物價指數內,但資產價格的變動必然會影響通脹率。
有關當局在決定是否需要採取行動,以及採取甚麼行動時,往往都要就資產價格是否合理作出主觀判斷。有關行動是調整利率也好、是提出資產價格已出現「非理性亢奮」(irrationalexuberance)等言論也好,監管當局都會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讓公眾知道。這類行動或言論通常都會引來不同的問題與批評,程度視乎有關當局的公信力。
一些信奉絕對自由市場理論的人對於這些行動或言論或會反感,因為他們從不認為市場價格會過高或過低,更加不會接受市場有時候會無法發揮其基本定價功能,以及市場波動過激會危害經濟等觀點。
就讓我舉一個微觀層面的例子。銀行接受存款,並在有資產抵押的情況下把款項借出。審慎的銀行借出的款額只會佔資產市值的某個成數,而成數是銀行根據有關資產價格過往的波幅來釐定。風險管理較先進的銀行會對資產市值大幅下調的機會率先作出評估,並會據此定出有關的借貸成數。可是,能夠經常判斷無誤的實在寥寥無幾──要找出市場走勢的轉捩點,並能準確預測在整個周期中市場調整的幅度,一點也不容易。

制訂守則和指引
監管當局有時需要制訂審慎守則,以改善銀行的風險管理工作,特別是當業務競爭可能會迫使銀行冒較大風險的時候。不過此舉可能會產生道德風險;再者,即使有保守的指引,市場仍有機會過度調整,蠶食銀行的資本,令指引所提供的緩衝亦無補於事。另一方面,若監管當局因應市場最新形勢修訂指引,這行動可能會觸發市場急速調整,有違當初制訂指引的原意。
資產價格肯定對貨幣與金融穩定有重要影響,故中央銀行與貨幣管理當局日益留意資產價格走勢。事實上,有時候它們採取行動是因為擔心資產價格大幅上落,可能會影響金融體系的健全與穩定──例如LTCM倒閉後連串減息行動,以及指市場出現「非理性亢奮」的言論。金管局在1998年8月的入市行動,也是因為擔心股票與期貨市場過度波動,會損害貨幣與金融穩定。
不過,貨幣管理當局為了妥善履行其維持貨幣與金融穩定的職能,因而要密切留意資產價格的走勢,卻並不等同要引導資產價格,或是取代市場的定價功能。貨幣管理當局必須明白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