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署那種萬事要管、萬事要控制的心態根本沒有改變……
想不到香港的學生那樣「命苦」,除了上課時要像「填鴨」般活剝生吞大量由教育署核定的課程內容外,在小息或午飯時也擺脫不了「填鴨」的命運,只能吃經教育署批准的那些小食!這除了荒謬外,實在想不到甚麼更好的形容詞。
事實上,教育署要管的事已經太多了,學校的行政管理、招聘、收費、收生程序固然受教育署的嚴格規管;課程內容、課程安排、教學方法等同樣受到教育署的嚴格控制。教署方面更為此而發出大量的指引要學校遵守、要學校照辦。只可惜教署顯然認為管這許多的事還不足夠,還要進一步把它「控制之手」伸進其他領域,甚至連學生吃甚麼小食也要管起來,也要規限起來;再往下去學校用甚麼廁紙、學生用甚麼鉛筆、間尺、膠擦是不是也要發指引管起來呢?像這樣「無微不至」的規管是為了甚麼呢?會有甚麼好處呢?
正如教育界人士指出,小食部食物的衞生情況無疑不能輕視,但像這些學校內部的具體管理事宜,學校的管理層、老師肯定有足夠的能力自行處理及監管,他們也肯定比坐在辦公室的官僚更積極、更着力監察小食部衞生情況,以免學生因進食不潔的食物而染病。可教署硬是要自己插上一手,發出指引列明不准學校小食部出售魚蛋、腸粉等受學生歡迎的食物,這除了顯示教署的威權、顯示教署對學校所有事務都有控制權外,有甚麼好處、有甚麼作用呢?難道教署認為一紙指引就能改善小食部的衞生、就能確保學生的健康嗎?
我們一直認為,本地教育制度的最大問題是政府規管過嚴、過多,以致大部份學校都只能在教署的指引下辦事,久而久之便成了千頭一面的樣子,不管教學方法、課程內容都大同小異,讓家長、學生沒有選擇的餘地,也無法令學校產生有效的競爭。而要打破學校千頭一面的困局,除了在教育體制上動手,在學校間引入更多競爭外,同樣重要的是讓學校有更多的自主空間、有更多的改革空間;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大量有特色的學校,讓家長及學生有更多選擇。而教育署也曾信誓旦旦的表示會下放更多權力給學校以推動改革。
但從教署發出這樣規管小食的指引來看,教署那種萬事要管、萬事要控制的心態根本沒有改變,甚至變本加厲,把理所當然可以由學校自行處理的事都管起來。這樣下去,還能相信教署會真的讓學校有更大的自主權、會真的讓教育制度活起來嗎?當教署連學生吃甚麼小食也要管起來時,學校、老師、學生還能指望有甚麼教與學的空間呢?
﹙圖﹚學校禁賣魚蛋及腸粉給學生,有「乜都要管」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