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牌問責制,不出英美議會問責與歐陸政治問責兩派:前者由議員代表選民監察內閣,後者由菁英代表利益互相監察。相形下,董老的自問尚不如阿富汗王向LoyaJirga部落會議負責,不免被鑑定為贗品。然而「威權問責」也是問責:中歐王權就是以此駕馭封建貴族。董老無妨視後殖民政府為封建割據、師法古王,但威權問責在大歷史只屬過渡,最終都非歐即美地歸流。
牛津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博士研究生 沈旭暉
威權領袖的偏好,由理念客觀性與民情主導性兩軸釐定,以中國和希臘神話兩極藍本。相對英明的宙斯在希臘神話坐正,能問奧林匹斯山其他十一位主神之責。宙斯要求與諸神在分工裏理念相同,像海神波塞冬要美化愛琴海、愛神阿赫羅蒂要搞好非柏拉圖式關係,卻沒有一刀切綱領要他們凜遵。被海神殲滅的蛇妖能受愛神青睞,戰神也不用逢妖必誅。宙斯大權獨濫,諸神也各顯神通。
套用在特區,就是部長的相關客觀理念(如八萬五)與董老一致,而毋須兼顧優待某君、排斥刁民等主觀太上潛規則:「民情」亦無「在心」的預設值,逆耳民意能通過中立公僕上達天聽。董老宙斯化,十一員部長便建立十一泡楚河漢界的小執政聯盟:甲官拉攏政黨A,乙官也能向敵對團體拋媚眼,令異己分半瓢權羹。宙斯分權的算盤,是不用永遠受制同一窩人:普羅米修斯能偷天火,愛國者亦會尾大不掉。部長甲任內的大贏家,也許同時是乙部光棍;單元政策在多元政府碰壁,只會由單元局長首當其衝。
中國天庭主宰是昏君玉皇大帝,官僚架構與特區同樣肥大。玉帝的理念是維持安寧,安寧的定義是友好主導。百官事必躬親,更要摸玉帝龍心:凡是截教修煉的都是不能合作的妖怪;下凡出巡為收買人心,不應挾民情犯天顏。諸神又無權力彈性,海龍王下雨多三分便被問責斬掉。
若董老求賢時,要文武大員意會其個人主觀理念,要公務小員按此理念主導民情而非聆聽訴心聲,香港便會出現執政大圈黨。大一統管治強化了,但領袖部長近親繁殖,一部一府一枯俱枯,捨車未必保帥,帥的民望卻必受車拖累。
董氏問責是集權還是放權、威權失威如何演化,全看董老是宙斯還是玉帝。若老人戴上雅典橄欖冠,各派共浴小圈權力,議會制衡就不會鐵板一塊。當部長事敗,輿論屬意接任的不同勢力也置身既得利益圈,為了避免在議會玉石俱焚,往往以協商問責完事。像意大利部長黨派連綿丕變,客戶利益卻不變,公信就是靠政治問責維繫。
若老人當合乎國情的玉帝,會粗化既得利益大圈子,亦會把一撮人邊緣化為永遠反對派,忠奸分明,後者只會對黨同伐異的議會問責鍥而不捨。一旦大圈的信心危機高潮迭起,邊緣團體去妖魔化,輿論便會令議會問責合法化,一如內閣與國會分途誕生的美式問責。
縱然董老任內的威權偏好呼之欲出,下任特首亦可反其道而行,威權問責總難永存:這是唯物驗證的。歷史驗證不了的,卻是手捧基本法的如來佛願意還迎欲拒地挺玉帝多久:所以特區問責何時轉型,神鬼莫測。威權背後還有神權,是香港問責與最富特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