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省成本 工序外移<br>美製造業疲弱不振

節省成本 工序外移
美製造業疲弱不振

整體而言,美國去年的經濟衰退尚算溫和,但被視為重災區的製造業卻一直疲不能興。目前美國的製造業職位已從2000年中旬的1850萬個減少至1690萬個。

按照過去的經驗,製造業職位通常會隨着經濟衰退結束而回升:在1981至82年的衰退過後,美國的製造業職位不久即收復約2/3失地;1990年代,美高科技製造業職位如雨後春筍,有助抵銷鋼鐵和成衣等行業所流失的職位;到1998年,該國的製造業僱員數目更直逼紀錄高位。然而,今次美國製造業的復甦卻顯得有氣無力,業內相當部份的職位更可能會永久消失。

職位永久流失
面對盈利急劇下降,加上強勢美元造成的負擔,正迫使美國製造商想方設法調降成本。在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的今天,不少廠商決定把生產線移往成本較低的國家。結果是儘管目前美國需求回升,但進口貨升幅卻遠高於本地貨,本地廠商得到的好處不大。美國上季的進口貨值較去年同期上升10%,但當地製造業生產在同期僅增長3%,而製造業僱員數目更下跌6%,迄今仍未有見底迹象。
製造業疲弱不振對美國的經濟復甦帶來了不利影響。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字,貿易赤字持續擴大,已導致美國上季的經濟增長減少1.2個百分點。儘管整體經濟環境正在改善,但製造商仍在大刀闊斧地裁員,這種情況勢將繼續拖慢經濟復甦步伐。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低成本地區對美國製造商的吸引力實在難以抗拒。以電子業為例,美國廠商裝配印刷電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s)的每小時勞工成本為7至8美元,相比之下,在中國製造同類產品,每小時勞工成本僅約50美仙。
在1990年代末的科網熱潮中,節省成本對美國製造商來說並不十分迫切,但如今這些廠商紛紛把生產外移至低成本地區。

對美國的電子製造商來說,把生產移往亞洲地區主要有以下好處:這些地區除了成本低廉外,基礎建設亦相當完善,使美國廠商毋須遠隔重洋地把配件運往當地。更重要的是,中國、墨西哥、馬來西亞和南韓的製造業「學習曲線」(LearningCurve)不斷上升,令這些地區的生產力增長速度快於美國。在1990年代下半段,美國平均每年的製造業生產力顯著上升4.6%,但南韓的升幅更驚人,接近12%。
把廠房搬到亞洲,連帶工程師、研究人員、經理以及支援人員亦由美國移往該區,這意味美國的製造商同時把技術輸往亞洲,有助當地提升生產力。
與經濟衰退相比,美元強勢或會令美國的製造商更加苦惱。在過去1年,強勢美元令美國的進口成衣價格下降了3%,本地廠商在價格上已處於劣勢,不得不尋求節省成本。美國成衣製造商協會助理副總裁約翰遜(CassJohnson)抱怨說:「強勢美元已把美國的製造業掃蕩一空。」

強美元添苦惱
除了成衣業外,美國的機械和鋼鐵製造商也深受美元升值之苦。對製造商來說,只要能減省成本,把廠房由美國移往其他國家絕對是上策。但當地的勞工卻是倒楣的一群。
美國通訊業勞工組織副主席法爾(EdwardFire)不久前便抨擊通用電氣(GE)近年大舉把生產移往墨西哥,完全漠視美國勞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