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給香港人的英國蘇格蘭女子侯絲庭(AnnTsang),是一間市場活動推廣公司的老闆。她在香港生活十八年,為了融入本地生活,努力學習廣東話,終成為一名雙語公關能手。Ann特別愛跟街市商販學習廣東話,個多星期前,她重遇西貢墟一個擺地攤的老婆婆,令她下定決心,要為香港做一點事,義務建立「美食轉運站」,把食肆、宴會剩下的食物,送給有需要的人。
Ann與公司拍檔JudyDunne在中環一間會所接受訪問時,頭束布巾,三十九歲的英國女子,用地道廣東話描述地攤老婆婆的故事,立刻變得像個香港人。
Ann說:「嗰晚我同Judy喺西貢一個露天茶座食完嘢,遇見阿婆,佢喺地攤上放咗三幾個木瓜、幾棵富貴竹、同埋啲好似中國香料嘅嘢,佢頸背彎到個頭都抬唔起,但係就周圍叫人買佢啲嘢,有啲鬼佬唔理佢,怕咗佢,我見阿婆好辛苦,冇牙冇剩,於是畀咗五十蚊佢,我話阿婆,快啲去買個飯盒返屋企休息番幾日嘞。」她形容當時老婆婆一邊笑、一邊把錢塞回她的手中。
「我知道佢唔鍾意白白要人哋嘅錢,於是收咗佢幾棵富貴竹,我諗或者會帶嚟好運。」回家後,老婆婆的臉容、與她見慣盛宴美食被浪費的景像,重叠浮現於腦海,「我諗,其實香港好似阿婆啲咁嘅人唔少。」她又鄭重強調,「我唔係睇佢唔起㗎!」
她跟一起住的Judy說起此事,兩個有豐富籌辦宴會經驗的拍檔,都很想制止浪費食物。Judy說:「每一次盛宴過後,看見剩下食物,都令人好傷感,想到現在有多少人失業,沒錢,沒東西可吃。」她試過把宴會剩下的煙三文魚送給他們:「他們不一定喜歡煙三文魚,但吃的時候,會顯露受寵的面容。」
說起浪費食物,令Judy印象最深是一間歐洲銀行在酒店舉行的三千人派對,足足花二百四十萬元在食物開支上,結果盛宴過後,不少煙三文魚、烤牛肉、沙爹、鮮果撻及各種精美小食,堆在桌上原封不動,食物被浪費最少四分一,約六十萬元。
香港經濟不景,兩個視香港為家的外國女子,也嘗過失業,試過口袋剩下二十元的窘境,因此兩人從不浪費食物,餐桌食物兩人要不全部吃光、要不「打包」拿走。Ann希望透過美食轉運站計劃收集盛宴中完好新鮮的食物,以及酒樓餐廳用剩、還沒煮過的蔬菜或其他材料,處理烹調後,與志願機構合作分派給有需要的人。
Ann經常游走於貧窮與富貴階層,她希望多些義工協助推展計劃,她認為香港給了她很多機會,現在是時候回饋社會了。
記者: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