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視味精為洪水猛獸,一般家庭的廚房裏,你很難找到一瓶味精,酒樓食肆亦往往以「無味精」作為招徠。反觀內地對味精的接受程度大得多,所以日本味之素株式會社一方面要改變港人對味精的看法,另方面要重鎚出擊,搶佔中國市場。
第一瓶味之素出現於1909年,來源是乾海帶煮出來的日本湯汁,差不多一百年後的今天,仍有人以為味精(MSG)是化學品,甚至誤以為是來自石油。
味之素惟有特別安排香港記者到東京總部參觀,出動日本研究特別主席研究員鳥居邦夫向記者詳細解說,味精如何由動物或植物的蛋白質中提煉出來;更引經據典,顯示在八世紀時,古希臘已有魚露,提供鮮味的原理和味精一樣,都是蛋白質中的谷氨酸。
對於記者提出有人進食味精會引起頭痛及口渴等副作用,鳥居邦夫說經過用老鼠試驗後,發覺並無根據,但現時法例不容許以人類作試驗,該公司也沒有此計劃。
他指出,在每100克的食物中加入0.1至0.8克味精,對人體不會有害,也不會有副作用。他指出食後有人覺得口渴,是因為吸收谷氨酸後體溫會上升,蒸發體內水份,故需要額外補充。
現時味之素用作生產味精的原材料,已由甘蔗擴展至玉米、木薯、甜菜、西米及稻米。味之素進軍的國家,通常會盛產某一種原材料,例如菲律賓、秘魯和巴西最多甘蔗,泰國盛產木薯,美國以粟米著名,中國則是玉米及稻米的盛產地。
味之素總部董事總經理兼海外公司主席北村卓三對記者宣布,未來3年重點發展中國市場,將中國辦事處由3個增至20個,同時提高在國內味精市場的佔有率,目標是由6%倍增至12%以上。
味之素(香港)董事總經理真保雅一說:「香港家庭普遍都會使用雞粉、醬油或魚露,但對味精則很抗拒,其實兩者都是來自天然材料;很多人以為味之素只生產味精,其實我們的全球產品有幾千種。」所以他們近期以家庭為宣傳對象,並舉辦研討會,邀請專家向公眾講解味精的成份及製作過程。
味之素在港最受歡迎的產品,要算健康飲品「氨基補」,不過真保雅一說該產品以影星王敏德為廣告主角,令消費者誤以為只適合男性飲用,現時準備兼顧女性市場。另外味之素以往為護膚品及化妝品公司提供原料,現時則自行生產「Jino」品牌,不過為免與客戶直接競爭,只在日本網上出售。
現時味之素在全球藥用氨基酸佔有率達60%,各種食用氨基酸及氨基酸糖產品的佔有率,則由35%至70%不等。2002年3月31日止的財政年度純利估計達300億日圓(18億元);以上一年度的經營溢利計,66%盈利來自日本、23%來自亞洲、6.97%來自歐洲、3.31%來自美洲。
記者:羅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