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門子的狀元 - 李登

哪門子的狀元 - 李登

暑假快到了,中學會考快要放榜,香港又快要添幾個狀元了。其實在本地,要考中狀元算不上太難,這幾乎比中風來得容易。
你看我們的狀元,每年少則二三四五個,多則六七八九個。十年下來就是幾十個。那麼一百年的話,就有幾百個狀元。中國科舉制度自隋朝大葉二年開始,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為止,悠悠一千三百多年,狀元也共計五百零四人而已。把遼、金二代,張獻忠大順和太平天國時期的狀元算在一起,亦不過五百五十二人。
由此可見,狀元在舊時難考中得多。以宋朝為例,每年都有四十萬考生應試,狀元倒不多不少只一個。考試還是公開試,長幼不分,一同比學問文章。這情況不正好像英國足總盃?不問組別,惟能者得之。
今天的會考狀元,說到底還是中學生料子,挺多能稱優異生,哪配叫狀元。這等於一支丙組聯賽冠軍球隊,能管它瞎叫足總盃冠軍麼?何況狀元還得由王帝欽點才成,我們的狀元,又何須經地方領導挑選。
據說歷史上最叫人敬仰的兩個狀元,是文天祥和翁同龢。翁同龢參加戊戌變法,膽敢當面罵李鴻帝是中國頭號賣國賊。我們的狀元有這般器識麼?文天祥抗元,堅貞不屈,寫下《正氣歌》。我們的狀元?恐怕只會唱《心太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