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圈短談:財爺削財赤 真槍變水槍

財圈短談:財爺削財赤 真槍變水槍

港股近日無視美股的弱勢,在成交增加的配合下持續走強,衝破萬二點關口應該指日可待。
這次港股的升浪,主要由資金流入所推動,恒指由10400點起步,不足兩個月時間便升到最高接近12000點水平,升幅14%,預料如升勢持續,後市有機會攀上萬四點水平。
有些分析比較過今年第一季鄰近市場如南韓、台灣等地的升勢,認為港股的升幅仍落後,外資於是流入「炒落後」。這種錯覺其實沒有甚麼根據,因為如果從911後的低位8,894點起計,恒指已升了33%,雖仍比不上德國DAX指數的38%升幅,但已遠遠超越同期杜瓊斯指數24%和日經225指數23%的反彈幅度。
此外,由於本港經濟復甦速度緩慢,預料藍籌公司的盈利增長前景只是一般,以預測市盈率計,港股只由19倍略降至17.7倍,改善幅度不大,反之南韓可降至11倍,上升空間仍很大,其他如泰國、台灣、菲律賓等股市,有些市盈率雖仍高於港股,但改善的幅度則相對高出很多。這反映本港藍籌股的前景並不吸引。

薪酬調查脫離現實
較早前我們提過改革從來不易,果然,財爺在預算案中雖提出公務員全體減薪4.75%,但由公務員制訂的私人機構薪酬調查報告一出,縱使扣除了外間裁員瘦身和資源增值等多種因素,結論竟是私人企業減薪幅度只是0.6至3.4%,扣除公務員獨有的增薪點因素,幅度也僅為1.6至4.4%,使到財爺的削減財赤武器由真槍變成水槍,但結果亦讓大家看到這種薪酬調整機制完全脫離現實,有加以改革的必要。

另一個影響本港競爭力和對外資吸引力的問題就是「壟斷」。港英時代由英資財團壟斷很多「油水」行業已是公開的秘密,時至今日港府仍然拒絕制訂反壟斷法案,再加上不時出現未經投標批出數碼港用地、大財團可以無視建築條例建成超高大廈等「例外」情況,要說香港「不是商人治港」,真是難以置信。在這樣的不公平競爭下,除了來去如風的股市投機者,真正的投資者不買少見少才怪。
兩大超級市場忽然大幅削減豬肉零售價格又是另一例子。明眼人都知道超市的行動旨在趕絕街市的肉販,以達到在肉食市場壟斷的地位。現時大減價使消費者得益,可能只是短暫的現象,到壟斷一形成,消費者便成為砧板上的肉,任由宰割了。在現實中,壟斷的情況其實已侵入我們的生活,像電費、油價以及某些大型屋苑的停車場收費等。但在全世界(包括中、英政府)都不容許糧食和副食品為私人所壟斷時,為甚麼香港要成為例外?
在處理這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正是考驗公僕是否物有所值的時候,但我們的特區政府合格嗎?
姚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