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有一個散戶朋友B君經常自怨自艾,謂無論市況向好或向淡,很多時出擊都會出現過早入市又或者過遲走貨的情況,令到每次所能賺取的都是蠅頭小利,要不是就嚴重虧本,因此被周遭的朋友笑謂「股市明燈」,有部份朋友更迷信地說如果B君買這股份,他一定不會買。相信部份讀者的身邊或會有這類的朋友,每次買賣股票時,價格走勢總會與其個人意願違背。
在真實世界裏面,筆者的確相信有「股市明燈」的存在,不過原因並非迷信的原故,而是投資者的買賣規律以及股價走勢規律不一致所引起。其實在投資學中早已有學者發現這個現象,並以一個名為「相反理論」的學說去解釋這個現象。理論大概是說,大部份散戶投資者由於所得到的資料會較專業投資者為少,又或者要得到所需資料的時間較長,當散戶要作出投資決策時,通常都會過早或過遲,所以便會出現專業投資者會根據散戶的投資決定,作出相反的策略,藉此賺取散戶投資出錯所帶來的盈利。例如,當科技熱潮還未完全消退時,大量散戶因較遲才取得相關資料而很後期才入市,由於股價已升至不合理水平,所以當散戶入市後便會很容易面對價格調整。
筆者認為,股價上落其實與海浪沖上沙灘的情況相同,每次浪沖上岸的時間都不相同,都是隨機而形成,不過當海浪沖上沙灘後,所能到達的最高水位都是差不多。這個海浪沖刷沙灘的情況,其實與股價每次上落的情況類似,上落最大幅度都是會受到某種因素所限制,因此股價當走到某一水平後(通常為阻力或支持位),便會調頭返回原來的水位,所以只要能細心觀察一下股份所出現過的走勢,不難發現形成股價起伏的規律。這個名為「潮水理論」的看法,與市場上常用的「波浪理論」學說都是一樣,只要投資者能找到價格漲退的規律,便不難在市場上有較大斬獲。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 彭偉新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