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身處同文同種的上海市,但生活習慣不同,北上港人難免偶有思鄉之情。有人說,若想知道誰是香港人,只要到在當地的港式茶餐廳走一轉,看看誰捧着餐廳免費提供的唯一香港大眾化報紙苦讀,就一定沒找錯人。也有人說,茶餐廳對駐滬港人而言,有點像外國的「唐人街」,在那裏可找到家鄉的感覺,再歎杯奶茶,以慰藉那濃烈的鄉愁。 北上雜誌組
上海金陵中路一間港式茶餐廳內,一排卡座位坐着三數名客人,都是一身城市人打扮,驟眼分不清是上海人還是香港人。突然間,有人拋出一句港式普通話:「你發辦吧!」其身份一「聽」了然。不經意暴露了身份的港人李先生說,他公司以前的寫字樓設在附近,過去每周至少光顧這家茶餐廳三、四次,現在寫字樓搬了,但他每周仍專程來用膳一、兩次。
頻頻幫襯,不在乎食物是否特別出色,或價錢便宜,而是茶餐廳的食物、消費以至作業時間也十分「地道港式」,對他來說,這裏有點像外國的「唐人街」,可以「治療」思鄉病。跟李先生同桌的梁先生也是港人,來了上海六年,亦常常光顧茶餐廳,主要是為了「那啖飯」,那口以前在香港吃慣的飯感。
在長樂路另一家茶餐廳,經朋友介紹首次來光顧的胡小姐也不期然的說:「這裏好似香港,奶茶幾有香港水準」。茶餐廳的副經理陳先生說,餐廳九八年開業,目前有六成半的客人是港人,「茶餐廳愈夜愈旺,凌晨兩三點也人聲鼎沸」。怪不得有港人說,上海的港式茶餐廳是港人的聚腳地。
其實,幾家在上海經營的港式茶餐廳,不僅食物和香港的茶餐廳相似,連價錢也差不多。一杯熱奶茶人民幣九元,雲吞麵每碗十六元。餐廳也幾乎通宵營業,以配合在上海的香港人「收工無定時」的作息時間。
不過,當港客坐在茶餐廳拿着餐廳免費提供的香港報章專注閱讀時,耳邊響起的卻是流行的國語歌曲。陳先生解釋說,前幾年,茶餐廳播放的清一色是香港歌,但當地顧客要求多播國語歌,為滿足內地客人的要求,餐廳由去年起,除香港歌外,亦插播一些國語歌曲。
人在他鄉,國語歌聲鼎沸的茶餐廳內,港人自顧自的從頭到尾細味那份唯一的香港報紙,幾乎要把報紙看「穿」了才放下。原來香港報紙是那麼矜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