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為經濟發展藍圖的南韓,自經歷亞洲金融風暴慘痛一役後,政府痛定思痛,力求振作,為徹底解決根深柢固之傳統惡習,除不再支持(或說保護)大財閥,任由大企業或銀行破產之同時,更容許外資收購經營不善的大企業,如美國通用汽車(GM)以4億美元收購面臨破產的大宇汽車,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投資10億美元於擁有數家銀行股權的Woori財務,最近更是不遺餘力,銳意私有化多間公營機構如電訊、電力和鐵路等公司。經過4年的努力,確令人有煥然一新的感覺。
南韓企業能吸取教訓,在政府的默許甚或推動下,摒棄日本保護財閥、以為不斷(盲目)自我擴張及以市場佔有率為依歸那一套,從而採納實事求是,以最終盈利和股東價值為目標的美國模式,4年來企業不是負債大幅下降,便是逐漸恢復盈利增長;銀行在信貸方面,因懂得衡量風險亦較前審慎,成績斐然,有目共睹。
根據南韓資產管理公司(處理金融環節呆壞帳之政府機構)表示,截至去年底為止,該公司已成功將帳面總值高達50萬億韓圜(約3,100億港元)之呆壞帳數字減低至23萬億韓圜(約1,400億港元),減幅接近一半。銀行在資產管理公司的協助下,把包袱逐個拋掉,去年開始已陸續錄得盈利,實在令人鼓舞。
此外,南韓上市公司平均資產負債比率,由98年的300%下降至去年底的198%,難怪南韓股市Kospi指數屢闖高峯,日前更創26個月來高位。儘管仍有不足之處,但南韓改革成功的例子,是否可給一蹶不振的日本借鏡?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