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周末絮語 - 李怡
政府公布薪酬趨勢調查結果,顯示私人機構減薪幅度,只是財政司司長所預期的三分一,而公務員按此幅度減薪,每年所節省的開支也只是預算案所預期的三分一。
不知道預算案中的其他預期,如經濟復甦,財政平衡等等,是否也要打個三折?
※
為了趕在七月一日實行高官問責制,立法會現在一星期要開兩、三次會,每次長達四小時,而負責任的議員又必須趕在開會前漏夜閱讀政府遲遲提交的文件。不少議員叫苦連天,頻說消化不良。但親政府的議員卻無怨言。
因為親政府議員根本不須讀文件,開會也不須討論,只要表決時投贊成票即可。
※
大批社團會在今天到立法會表態支持政府盡快落實高官問責制,口徑一致地批評立法會不應拖慢整個審議程序。
這是從民調風波時的「挺董」大串連之後,又一次由中方發起的挺董群眾運動。文革的手段真是歷久不衰。
※
中國大陸的「五一黃金周」頻頻發生嚴重交通意外,最後以百多人罹難的飛機失事畫上句號。朱鎔基聲稱要追究失責官員。
最大的失責者是決定「五一」全國連續放七天長假的官員,七天長假造成交通擠塞、疏忽交通工具的維修保養。為甚麼要全國擠在一起放七天假,而不能採取每個職工可自己安排多少天年假的制度? ※
《經濟學人》將香港營商環境評級調低;洛桑管理學院的「二○○二年全球競爭力評估」亦將香港排名下調;《財富》雜誌則以「誰需要香港」為專題,指香港已失去中國市場的「專利權」。政府高官及發言人對每一次「低估」都紛紛反駁。
倘有自信心的話,就不必反駁,因為「有麝自然香」。若港府高官表示對任何「低估」都會虛心接受,並會深入檢討問題何在,則一方面可顯示,具信心,另方面也會使國際社會及香港市民增加對政府的信心。
※
台灣持續乾旱,陳水扁到慈祐宮求雨。李遠哲反對這種迷信做法。台灣有人說,阿扁求雨不一定能感動上天,但若能感動老百姓,也算是一種收穫。
其實阿扁的真正目的就是感動老百姓。「民粹民主」的思維之下,老百姓想要甚麼,就給他們甚麼,哪管甚麼科學不科學,又哪管是儒、是釋、是道、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