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總的話:<br>認識金融市場動態變化 - 任志剛

任總的話:
認識金融市場動態變化 - 任志剛

金融市場運作複雜多變,對它加深認識,並清楚明白當中涉及的風險,對監管機構及市場參與者來說都非常重要。
我在大學時期曾經接觸過一套有關市場動態變化的簡單理論。該理論假設某商品市場需求曲線的斜度比供應曲線的大,而且商品的供應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對需求的變化作出反應。這理論接着分析市場為何無法達致平衡(即在某個價格上供求相等)。由於商品價格、產量及銷量波動愈來愈大,以致市場出現極度不穩,直至最終崩潰。這套理論利用傳統的供求圖表,以蜘蛛網狀圖案來闡析市場失衡的原理,因此稱為「蛛網理論」(CobwebTheory)。
在純理論層面上,這套理論當時頗為吸引,但人們很難明白可以怎樣把它應用在實際生活上。某些農產品的供應會按季節變動,這類產品的市場較接近上述理論所指的情況。但隨着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現實環境裏像蛛網理論所指,出現大幅波動的機會已經很小。事實上,設立期貨及其他衍生工具市場的原意,正是為了減少市場波動。
金融市場的運作不但比農產品市場複雜,而且不斷在變。面對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由機構負責投資管理個人儲蓄,以及架構複雜而龐大的金融機構陸續出現,金融市場的變化就更大。例如,投資機構今時今日買賣證券,已遠比以往更倚賴「觸發指標」(如股價或有關公司的各項評級)作為指引,而且決定買賣的過程更機制化。評級及股價的觸發指標,是分析員在分析過有關公司的財務資料(如現金流量、資產淨值、盈利、負債水平、抵押品金額、付出的利率溢價)後定出,這類資料大多要經過若干時間才可取得。很明顯的,這些指標本身其實亦同時受到投資機構在市場的活動所影響。雖然我們很難可以用蛛網理論來概括解釋這種現象,不過亦不難看到當中存在市場不穩定的可能性。例如,評級機構所定的一項評級,已足以判定某借款機構的命運。

增透明度知易行難
事實上,我們有需要提高對現今金融市場動態變化的認識。對於負責維持市場操守及穩定的監管當局、負責保管小存戶積蓄的投資機構,以至利用金融市場集資的企業管理層來說,這都是非常重要的。還有一點可能更重要的,就是我們亦應研究如何妥善管理市場出現極度不穩的情況,使各有關方面都免受波及。提高公開更多資料的要求,例如規定評級機構公布決定評級所採用的方法等,可能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案。但要求投資機構公開內部使用的市場價格觸發指標,卻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對學者、市場參與者及監管機構來說,金融市場的動態變化是個非常有趣的題目,相信亦會引發國際間更多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