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佔地逾200萬平方呎的珠江鋼琴廠房內,穿着白色上衣的工人正在烘乾橡木作為製造鋼琴之用,為了達到最佳質量效果,集團更引入了電腦操縱工序。另一邊廂,一批工人亦專注於用人手調校音調,由5名樂理專家聆聽並監察整個過程,以確保音質的完美。一絲不苟的製作程序,所生產的鋼琴既價廉又質優,正是此家企業在美國成立銷售部門不足2年時間,便成功取得10%市場佔有率的最大原因。公司管理層更有信心,在2005年前可把市場佔有率擴大至25%。
除了珠江鋼琴外,不少中國企業亦作好進入美國市場並建立蜚聲國際品牌的準備。諷刺的是,自從中國在去年12月成功加入世貿以來,外國企業亦盤算着如何侵佔中國市場此塊低關稅及發展潛力豐厚的肥肉。事實上,加入世貿雖然消除或減少了中國出口的貿易壁壘,但同時亦迫使中國企業在本土市場要面對更激烈的競爭。正如珠江鋼琴總經理童志成指出:「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後,我們不僅要守住本土市場,亦要部署如何打入國際市場。」
早在20年前,美國最大折扣零售商沃爾瑪所出售的商品,已差不多有一半是產自中國,只不過掛上了美國的品牌。今時今日,一些有實力的中國出口商正野心勃勃地部署用本身的品牌出售商品,以避過中間剝削而賺取更豐厚的利潤。
中國產品要打入美國市場,最大障礙來自先入為主的成見。不少美國人視「中國製造」為廉價及劣質的同義詞,認為中國並無創新的能力,只曉得抄襲。但不要忘記,日本產品在30年前又何嘗不是聲名狼藉,今日的日本電子產品已贏取了全球消費者的歡心,以今日中國企業的實力,迎頭趕上的時間只會比日本更短更快。
著有《中國正融入全球經濟》一書的中國問題專家學者勒迪(NicholasLardy)便指出:「有關中國沒有自己品牌,難以在任何市場立足的觀點,在10年前可能是對的,但現時已不適用。」
一貫以來,中國企業確實滿足於馳騁在低價市場,對品質要求不高,只想循序漸進,情況與日本企業在70年代及80年代的情況相若。當時豐田汽車亦以級數較低的產品打入美國市場,其後才發展出高級的凌志房車;同樣地,Yamaha亦以低價撼低了一眾美國鋼琴製造商,直至佔領了更多市場領域後,才以高級的產品來賺取更大的邊際利潤。
基地設於青島的海爾家庭電器早於1994年已悄悄打入美國市場,只不過當時是以經銷商MichaelJemal作為3款迷你雪櫃的品牌。直至1999年,兩者合作成立公司,並於美國設廠生產,海爾才迅速壯大。今日海爾所生產的電器種類超過250種,從洗碟機到微波爐,形形色色,在家庭電器銷售市場中位居全球第6,更是全球第2大冰箱製造商。單單去年,在美國的銷售額便高達2億美元,較前年增加1倍,母公司全年銷售收入更高達73億美元,比前年上升了46%。發展之迅速,日本樂聲牌當年亦望塵莫及。
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正好為本土企業提供了攀上世界級的訓練機會,其中以製造業及電子業更加明顯。10年前,朗訊、西門子、摩托羅拉及其他外國公司操縱了中國電訊設備市場,直至華為科技(HuaweiTechnologies)冒起,生產較便宜但適合中國需要的網絡轉變器,才扭轉了外國企業獨大的局面。華為所生產的路由器,價格遠低於思科的同類型產品,更備受海外用家的歡迎,去年出口銷售達31億美元,比2000年高出2倍。其發展迅速終於引起思科的不滿,思科更揚言正考慮採取法律行動,控告華為科技侵犯知識產權。
中國產品質素雖已追貼世界水平,但在營銷方面仍有待學習。青島啤酒可算是最具知名度的中國品牌,但去年進口美國的數量僅為85萬箱,在美國進口啤酒中名列第34,原因是它每年用作推廣的預算只有200萬美元,僅及入口啤酒銷量冠軍──墨西哥Corona推廣預算的1/10。看來中國企業仍要習慣一下在廣告方面大灑金錢的做法,真正建立類似日本新力(Sony)般標誌着質優及創新的品牌,中國的產品才能在全球中佔一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