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曾享有亞洲糧倉的美譽。然而,一九八八年,出國二十多年因母病而回到緬甸的昂山蘇姬,卻發現她的祖國在軍政府推行社會主義的路線下,已成了赤貧之地,於是她說:「身為昂山(緬甸的民族英雄)的女兒,我不能對局勢視若無睹,眼前的危機其實可為緬甸的第二次獨立奮鬥。」她放下了在英國的丈夫、兩個兒子、她的溫馨家庭和她的明窗淨几的學術生涯,投身到緬甸的民主運動中。她在給丈夫的信上說:「在驕陽下乘牛車與小舟四處奔波,你的蘇腳踩在泥濘中,吸着塵土,汗如雨下,蓬頭垢面,早失去昔日的優雅。」
然而,我們偶而看到她的照片,她在電視中的鏡頭,卻覺得她仍然是那麼優雅。她絕不像幹革命的勇士,她美麗、堅定、有原則、有策略,永遠讓人景仰。
今天的緬甸,比十多年前的景況更糟了。聯合國統計,緬甸有五十萬人對愛滋病呈陽性反應,三分一五歲以下幼童營養不良,緬甸的健保品質是全球倒數第三,學童每人平均教育經費是二十八美分。緬甸所獲外援,平均每人不到一美元,是開發中國家最低的,老撾和柬埔寨的外援是它的三十五倍。
自軍政府軟禁昂山蘇姬之後,西方國家均對緬甸實行經濟制裁。超過五十家跨國企業與緬甸斷絕關係,百事可樂、德士古、沃爾瑪(Wal-Mart)都撤資。緬甸靠出口鴉片所得來維持運作,每年輸往泰國的天然氣也只換回四億美元,人民生活陷於赤貧。
緬甸軍政府釋放昂山蘇姬,目的當然是想打破國際孤立,爭取外援。軍政府曾不太含蓄地說,希望看到釋放蘇姬可得到回報。聯合國特使也說,人道援助、援助人員和外交人員不久就絡繹於途。日本已立即表示會恢復援助。自一九八七年就終止對緬甸貸款的世界銀行,表示希望這是緬甸重返國際社會的第一步。
昂山蘇姬願意與軍政府合作,是要透過和平手段促進民主,而不是在不民主的體制內謀求一官半職。她說:「我的獲釋不應被視為民主往前突破了一大步,除非緬甸所有同胞都能享有基本自由,民主才算真正有重大突破。」
緬甸民運人士擔心軍政府成為國際援助的受惠者,擔心援助與貸款不會用在改善經濟與人道救援上。軍政府去年花了一億三千萬美元向俄羅斯購買十架戰鬥機,也跟俄羅斯簽約購買小型核子反應堆。
昂山蘇姬呼籲國際社會繼續對緬甸實行經濟制裁,直到緬甸實現民主。作為第一步,政府與反對派可設立一個聯合委員會,外援可向這個非政府組織提供援助。
昂山蘇姬在一九九一年獲諾貝爾和平獎的答謝詞中說:「腐化人心的不是權力,而是恐懼。恐懼於失去權力,腐化了那些行使權力的人;恐懼於遭權力迫害,腐化了那些受權力統治的人。」這針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而發的至理名言,使我們深信,蘇姬一定會如愛爾蘭搖滾樂手獻給她的歌一樣,為民主「走下去」(Walk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