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股飆升交投活躍的市況下,多間上市公司趁機啟動「市場抽水機」,從市場批股集資。本周二共有4間公司進行集資,當中包括信和置業(083)發行12億元可換股債券;山東國電(1071)、工銀亞洲(349)及康健國際(8138)等則以批股形式集資,一共從市場抽掉約30億港元。
從市場集資(包括批股及新股上市等)的數量多寡,基本上不可單從金額來衡量,由於隨股市的市值上升,可集資的金額亦相對提高,而較佳的做法是用集資金額佔總市值的百分比來衡量。在過去十多年,每年的集資額平均逾港股總市值的3.4%,集資比率較高的3年分別為87年,達總市值的11%;92年約為總市值的10%;及97年高達總市值的7%。相對上,01年是集資額較低的一年,該年集資額僅為市值的1.25%,較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集資比率為1.5%更低。集資比率在98年創下較低水平後,在99及00年卻連續兩年集資比率高達6%,不知今年會否一如99及00年般,在01年集資額下相對偏低,公司因無水可抽而「餓」了一年後,隨今年市場氣氛改善下,會較快速及大量地在市場抽水?
據市場估計,今年國內公司來港上市集資及批股的金額將會頗龐大,相信新股上市中以中銀及中國電信的集資額較高,批股金額則可能是中國移動(941)與聯通(762)爭奪冠亞軍。從港交所公布的資料,在4月底香港股市總市值約為4萬億港元,假若集資比率回升至3.4%平均水平,則今年「抽水」總額可能逾1200億港元,各位股民可能要儲「定」錢了。
吸納股份,投資者大可看準機會才行動,但「批股」對某些公司來說,則好像等得頗不耐煩,正如康健國際,本欄早前已討論了,若以時間來衡量,康健由00年10月上市至今,已先後用不同形式集資達7次(包括前日那一次),即大約兩個半月便來「抽你一抽」,堪稱「新一代抽水天王」。
一間上市不到兩年的公司,為何需要頻頻批股集資?是否管理層或大股東已感股價頗高,故趁機批股?又或是公司需要依靠不斷批股來籌集資金,令公司得以繼續營運?最大問題是批了這麼多次股,資金去了哪裏?為何仍然要繼續「批」?是否不大健康的現象?
電郵:
譚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