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販需要喘息空間

小商販需要喘息空間

最近兩大超市發動新鮮豬肉減價戰,街市豬肉小販首當其衝,令他們可能成了超市壟斷的犧牲品,慢慢被淘汰掉。有肉販商便指摘,說政府助紂為虐,協助超市壟斷,製造失業。當然官僚例牌一句,本港一向尊重自由市場競爭,便嘗試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何國良說「豬肉佬也是一個專業」,意圖為肉販力挽狂瀾,討回一些輿論上的聲勢,但聽起來卻更似阿Q式的自我解嘲。
我的意見十分簡單,這並不是純粹自由市場競爭的問題,反而牽涉到政府的社會規劃及政策目標。任由壟斷資本肆虐,最終只會帶來社會不穩。政府因此不能放手不理,任由蚊型小商販對巨無霸超市負嵎頑抗,自生自滅,因為這最終只會被證明是螳臂當車之舉。

應維持中小型企業
一個社會如果缺乏中層階級,除了那些富可敵國的巨富外,便是為他們做牛做馬的打工仔,升斗小民看不到捱出頭來、自己當老闆的前景,這個社會的穩定性便會大打折扣。這就好比一個兩頭肥腫、中間單薄的啞鈴,折斷的機會也特別高。所以很多政府都致力維持小資產階級,為中、小型企業及商販提供有利的營商環境。
以法國為例,當地政府便曾限制超級市場售賣麵包,以免把街頭巷尾,承傳法國飲食文化的麵包店,被迫至山窮水盡;另外,它又規定超級市場的舖面面積,以免它變成包羅萬有、貨品琳瑯滿目的巨無霸,把小商店趕入絕境。
相反,本港政府卻只會反其道而行,對小商販落井下石。舉例說,如果大家還有去公共屋邨街市買菜,便不難發現房署近年陸續收回屋邨街市的經營權,供發展成超市的超級廣場,或交由大集團承包。再舉另一例,被視為港式飲食文化的其中一個主要精粹的港式茶餐廳,亦已經靜悄悄地被擠出屋邨,逐漸被幾個快餐集團王國壟斷。

不難理解,房署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些集團的操作程序較為標準及規章化,出亂子的機會較低,並且即使真的出事,官僚「卸膊」也較容易,可說是乾手淨腳。
但問題是,方便管理,為官僚省卻麻煩,又應否是政府部門在作出有關決策時,唯一的考慮因素呢?政府是否該多考慮諸如扶助中小型商販、促進就業、社會及經濟多元化等因素呢?房署能否盡量保留這點僅餘的營商空間,給那些自力更生的小商販,好讓社會可以多一個安全閥、緩衝器呢?

政府政策毫不配合
更何況雖然在這些減價戰中,消費者可以短暫得益,但一旦競爭對手被殲滅,消費者的夢魘便為期不遠。一個最好的例子便是「蘋果速銷」,過往兩大超市為了殲滅蘋果速銷,不惜與它看齊,提供任何價值貨物都可免費送貨的服務,但一旦蘋果速銷倒閉,有關服務的範圍即大幅收窄,只限總值達幾百元的貨品。
特區政府常常叫市民去創業,但隨了賣弄些口舌花巧外,卻鮮有在政策上作出支援及傾斜,反而只會被動及縱容壟斷資本的肆虐。甚麼鼓勵創業,只是官僚口惠而實不至的花言巧語。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蔡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