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1年第43期美國《時代周刊》上,緬甸民運領袖昂山蘇姬發表《人權與緬甸》一文,她在開篇就精闢地指出:「緬甸人民看待民主,不僅作為一種政權形式,而且還作為一種基於尊重個人的完善的社會思想體系。」
正是這種對於社會正義與知識分子良知的追求,使昂山蘇姬在1988年返回緬甸以後,雖歷經丈夫去世而不能見面,競選大勝而不能執政及兩次被軟禁的挫折,仍能堅持不懈。
她的精神動力不是出自對權力與報復的渴望,而是出自對自由與正義的愛。她的偉大人格不僅使她在1991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更使緬甸軍政府的專制統治在巨大的道義壓力下逐漸瓦解。
五月五日,在第二次被軟禁長達十九個月之後,昂山蘇姬終於獲得自由,與這一事件同樣重要的是,緬甸軍政府宣布這一天是「緬甸人民新的一頁」,他們不僅允許昂山蘇姬可以自由參與政治活動,同時承諾會繼續釋放其他政治犯,並表示為了全國以及區域內和平將准許所有人民自由參加政治活動,緬甸的政治解凍出現了,民主化終於成了可以預期的未來。
十四年前,緬甸軍方在首都仰光開槍鎮壓要求民主的示威民眾,屠殺了約三千人,從那時起,昂山蘇姬和她的同事就踏上了進行公開、合法、非暴力鬥爭的艱難旅程。十四年來,西方給予緬甸軍政府巨大壓力,但從表面上看,仍難以有效推動緬甸的政治改革。但是堅冰之下,始終有地火在運行。民主運動的力量不在於爆發式的政治實力,而在於道德勇氣與堅持。當昂山蘇姬面對死亡威脅時,她不會想到勝利會在幾時到來,然而勝利終於到來了。雖然這還僅僅是開始,但冰山已經開始融化,其勢頭必將不可阻擋,在亞洲發展中國家中,又一個專制政權開始走向終結。
昂山蘇姬在《人權與緬甸》一文中說:「民主,正如自由、正義以及其他社會政治權利一樣,不是給予的,而是通過勇敢、堅定及獻身掙來的」。這正是她的奮鬥而給亞洲其他地區,尤其是中國民主運動人士的深刻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