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印象(下) - 蔡瀾

天津印象(下) - 蔡瀾

「食品一條街」並不是一條街,各類商店和餐廳都擠到一座大廈裏面。
走進去時要撥開很厚的透明塑膠簾。非常之髒,我讓北京友人先走,隨後竄入。
天津的三大食物是麻花、耳朵眼和狗不理。麻花是很硬的餅,像油條一樣捲起來,有些商店做了樹幹般巨大的麻花,用之招徠客人,在上海城隍廟也見過。

所謂耳朵眼是種糕點,由很多不同的原料和口味配搭。我不太吃甜東西,沒買。
姓張的人在天津可威風,除了「泥人張」之外,在食品一條街的商店招牌可以看到「果仁張」和「崩豆張」。
「崩豆張,吃了崩牙!」北京友人嘲笑。
「有沒有冬菜?」我問。從小吃的天津冬菜,是用一個瓷甕裝住,至今包裝不變。來到原產地,非買不可。
「甚麼叫冬菜?」友人不懂,問了幾個當地人,也沒聽過。原來只在福建和潮州流行。
「狗不理」包子有家專門店,既來之,就走進去,門口有塊牌子,說明「狗不理」這個名稱的來源:有家人年老生子,為了容易養,叫兒子為狗子。狗子長大學了一門藝,做的包子好吃,客人爭着買,狗子忙起來沒時間回答,狗不理這塊招牌由此而響。

這粉碎許多其他的傳說,經老店證實,名稱來源再也不必疑問了。
餐廳分兩部份,外面的只是吃小食和包子,自己買完票去拿,裏面要叫其他菜才能坐。我們目的是包子,坐外邊,狗不理只分菜肉和三鮮兩種,後者包了豬肉、海參和蝦。
比小籠包大一點點的包子,吃起來還是菜肉餡好,北京友人說別期待太高,否則失望。
北京和天津的關係,應該像東京和橫濱才對,這一天,總會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