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貝理雅政府的管治下,英國經濟乃七大工業先進國(G7)表現最為突出的國家,而其中應記一功者,莫過於英倫銀行行長喬治(EdwardGeorge)。性格甚低調的喬治,在過去多年,無論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全球經濟由過熱至急劇放緩,其在貨幣政策運用上,都能冷靜和適當地加以調節,使英國經濟能無驚無險避過衝擊,實在令人佩服。
事實上,不少中央銀行家和經濟學者,對喬治領導的貨幣政策委員會(MPC),無論在控制通脹和製造就業(失業率創25年新低)等方面出色的表現,給予高度評價。
日前倫敦《金融時報》借英倫銀行獨立於財政部5周年之機會,訪問了這位備受推崇的中央銀行家,讚揚他對英國經濟作出貢獻之同時,並問及他假若英國全民投票同意加入歐元區,英倫銀行可能喪失支配貨幣政策大權,而要拱手讓予歐洲央行(ECB)作決定時,有何感想和看法?
喬治認為,如果政府和國民選擇加入歐元區,是潮流所驅使。縱使貨幣政策委員會從此「消失」,他亦不會感到遺憾,因為他相信歐洲央行會從宏觀角度衡量、照顧及平衡各成員國之利益或風險,何況歐央行之獨立性模式及以控制通脹為首要任務,與英倫銀行的政策無異,所以人們應對歐洲央行有信心。
然而最值得關注的反而是英鎊應以甚麼兌換率加入歐元區,這是一個「政治」問題,亦是大多數人未能達致共識的障礙。沿用多年,證實成功的制度一旦廢除,會否為英國帶來不可預計的轉變?
王冠一